“新丝绸之路战略,发展物流业首当其冲”[1]。丝绸之路由“商贸路”变为“经济带”,首先需要交通和物流的保障与支持,才能够带动经济带的升级和发展[2]。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以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为节点,以跨国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政府协调制度安排为手段的跨国经济合作区[3]。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协调运作与一体化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带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的结构特点,有效提升物流节点功能,加强节点之间的物流联系强度,形成合理的物流网络,对于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协调与一体化发展意义突出。 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通道建设、物流环境、物流对区域经济影响等方面[4-7],鲜见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物流节点的联系程度以及节点网络位置等问题的具体研究。从物流网络的研究来看,国外多见于具体的企业物流运作网络或产品的配送网络[8,9],国内则多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关注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网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唐建荣等运用引力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物流网络的结构进行了分析[10];刘荷等基于轴辐理论,构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网络[11];陆华等通过构建区域物流网络的时间序列演化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网络演化过程[12]等。但现有成果大多关注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分布结构及其构建,对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联系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少见,也尚未见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网络的具体研究。 因此,文章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对象,研究经济带物流空间联系特征,这不仅能丰富已有研究成果,而且有利于了解经济带物流一体化发展状况,也是制定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首先借鉴引力模型思想,计算物流节点之间的物流联系值,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经济带上的相关国家和地区所形成的物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描述与测度,揭示物流空间联系格局与联系方向,刻画经济带物流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系特征,确定各个节点在经济带物流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为经济带物流协调运作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界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跨国型的经济带,如何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具体的地理空间范围,目前尚没有定论。综合相关研究,文章选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蒙古、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伊拉克、以色列、叙利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13]。 2.研究方法 (1)引力模型 第一,基本模型。引力模型是以物理学的牛顿万有引力为基础,即两个物体间的吸引力与两者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距离成反比。万有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F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引力,
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d表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G为引力系数。 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存在着类似万有引力的规律。Reilly(1929)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Tinbergen(1962)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流量取决于相互间的经济总量与距离。由于该模型简单且测算方便,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此后,学者们不断引入人均GDP、人口、汇率等经济要素;共同边界、民主进步、一体化组织等制度因素;文化、语言、种族关系等文化因素,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拓展和改良[14,15]。可见,引力模型在空间联系中的实证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鲜有文献借助引力模型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联系进行研究。物流业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可以借鉴引力模型构建物流空间联系结构模型。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通过对模型参数内涵的重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空间联系基础模型如下:
第二,模型参数及数据来源。关于模型参数的测度方面,有学者提出物流“质量”应该是区域综合物流实力的体现,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物流运输“距离”也不能简单地使用传统空间距离来衡量[16],如金凤花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基础、物流规模、信息建设方面测算了城市物流综合质量[17];朱慧等运用区域经济水平指数、物流基础发展指数、物流需求指数、物流人员指数、信息化水平指数测算了地区中心职能强度,并进一步测算了地区物流质量[16];曹炳汝等从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规模、农产品需求水平与产出水平测算出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作为研究对象的物流“质量”[18]。“距离”参数则多以两地空间距离表示,空间距离测度常用的方式是采用交通线路距离表示,如公路里程、铁路里程、航空里程;有的学者采用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10];有的学者也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考虑在内[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