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是我国当前存在的几种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推进以上的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和特定技术条件下,何种经营方式更有效率,是推动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时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我国农业经营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不同经营方式的差异在于,公有的土地生产资料通过合约形式向经营主体配置时,经营者所获得的土地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存在差异。①经过农村改革,我国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体制,家庭经营替代集体统一经营的核心是“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②。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不仅带来了直接性的农业产出增长,③而且形成了之后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改革的“路径依赖”。自实施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一直是强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主体地位,④相对而言,集体经营功能呈现弱化趋势。⑤与之对应,农村土地(耕地)制度自80年代以来,也一直朝着私人属性扩大和集体属性弱化的方向调整。⑥这在法律制度上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债权变成用益物权,承包期限变长,农户拥有的土地权能扩大,甚至不乏取消土地公有制的呼声。⑦土地制度改革隐含的理论逻辑是,不同的土地产权合约具有的激励机制会影响农业经营效率,⑧并且“先验地‘确证’产权的私人属性优于公共属性(或集体属性)”⑨。 2016年下半年我们对国有农场经营方式进行研究,在调查中发现了与上述理论逻辑相反的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垦系统学习农村改革,绝大部分国有农场都开始实施类似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通过承包租赁形式将土地生产资料配置给职工经营。与农村相比,农场职工获得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利比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弱,比如农场职工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要服从农场的统一作物布局、品种安排和生产技术标准,土地承包租赁期限受限,职工缺乏对土地的处置权等。在农场的土地产权结构中,私人属性弱而公共属性较强。但是我们重点调查的全国6个垦区的18个国有农场的农业经营效率却普遍高于当地周边的普通农村。⑩国有农场在土地单产、成本控制和粮食质量等方面通常要优于农村。(11)以土地产出为例,2015年全国农垦的土地单产达到489千克/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8%。(12)另外,农场的机械化率高达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农垦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3%以上,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2%。(13)在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农垦系统相较普通农村也具有优势。 国有农场较高的农业经营效率来源于其组织化优势。(14)大部分农场实行与农村相似的家庭承包经营,通过合同建立职工与农场的合约关系。与农村相比,在农场特定的土地制度和产权合约下,农场的职工家庭经营不仅存在有效激励,而且农场的统筹经营比农村落实得更好,能真正发挥“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除此之外,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也为其经营方式改进提供了灵活空间,一部分农场超越家庭分散经营形态,采用各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方式,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对全国不同垦区的18个国有农场的调查,分析地权合约选择对农业经营方式及其效率的影响,进而探讨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问题。农垦是农村的重要参照对象,本文在比较视角下研究国有农场的做法及其经验,目的是为我国当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二、文献回顾 土地公有制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在土地所有权主体与农业经营主体不统一的情况下,土地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地权合约达成,不同地权合约决定经营方式的选择。关于地权合约与农业经营效率问题,马歇尔、巴泽尔、张五常等已经做出很多理论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有过多次调整,这些复杂情况和相对完善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肇始于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绩效的评价,并形成了关于我国农业增长的制度解释思路。林毅夫研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作制改革”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计算得出,生产队体制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革对1978-1984年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46.89%。(15)乔榛等将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解释拓展到对1978-2004年的分析,获得与林毅夫基本一致的结论。(16)黄少安等对中国大陆1949-1978年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产出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同,并且存在要素利用率上的差异。(17) 以上这些研究直接或间接证实了家庭分散经营相对于改革前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农业生产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造成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定量化程度较低,不易达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监督水平,“农业的特点要求农业经济组织内含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进而影响经营方式选择。(18)在生产队集体经营体制下,劳动监督成本过高致使对劳动者激励失败,不少研究所揭示的农业劳动监督难题对特定经营方式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然而,却不能将其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