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和他的工作室最近完成了一部异乎寻常的电影《蜻蜓之眼》。尽管徐冰在多年前就想创作这部电影,而且在2015年底已经发布了预告片,但我还是为他是否能够完成这部作品而捏把汗。这是一部没有演员和摄影的电影!我们在电影中看见的所有镜头,全部由徐冰和他的团队从未公开的监控视频中截取。许多人有跟我一样的担心:难道真实发生的事情真地像故事一样充满戏剧性?如何才能从海量的监控视频中找到合适的镜头?徐冰和他的团队不辞辛劳地制作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无论如何,《蜻蜓之眼》颠覆了我们对电影的许多固有看法,同时在考验我们的真实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究竟什么是真的?艺术与真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徐冰的电影首先让我想起的是现成品艺术(readymade)。在20世纪早期的前卫艺术运动中,一些艺术家为了反对人们对绘画和雕塑的迷恋,直接将现成物当作艺术品,通常也称之为“拾得艺术”(found object)。例如,大约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和布拉克尝试将印有图案和文字的纸片贴在画面上,与绘画融合起来,增强立体效果,形成了最初的拼贴艺术(collage)。1913年,杜尚开始挪用现成物品创作雕塑,进一步推进了现成品艺术的发展。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拼贴作品只是部分采用了现成物,杜尚的现成品雕塑整体都是现成物,除了艺术家的签名和底座等辅助设施之外。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现成品艺术”概念没有流行开来,杜尚早期创作的现成品雕塑多数已经散失,我们今天看见的作品都是后来的复制,其中最引人注目或者臭名昭著的作品,就是《泉》。自从杜尚之后,“现成品艺术”的概念或者类型逐渐被接受,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 徐冰也喜欢用现成物来创作艺术品,现成物成了他的艺术的主要语言。1986年,徐冰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年轻同事一起创作了行为版画作品《大轮子》。他们在一个巨大的汽车轮胎上涂满墨水,然后让它在纸上滚动,轧出印痕。这件作品中的汽车轮子和墨水,都是现成物,留在纸上的印痕也可以说是一件现成品艺术。显然,在这件作品中,徐冰和他的同事的目的,不是展示自己的版画技巧,而是对“版画”和“印刷”概念的批判性思考。像《大轮子》这样的作品,重要的不是视觉效果或者审美效果,而是观念,是它所引发的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的思考。 徐冰在随后的创作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现成物,比如书本、报纸、现成的绘画、长城的砖、烟叶和卷烟、建筑垃圾、粉尘、石头、标识符号、苹果,还有动物如猪、羊、驴、鹦鹉、蚕等等。徐冰在创作中为什么要使用现成物?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艺术家为了提高创作效率而采用的策略。用现成品来替代绘画和雕塑,比创作绘画和雕塑要省时省力。我们可以将这种解释简称为“省事论”。不过,如果我们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过程,就会发现,采用现成物不是出于省事的考虑,很多时候,艺术家发现合适的现成物比创作绘画或雕塑还要困难得多。所以,对现成品艺术的省事论解释难以成立。 或许有人会做这样的辩护: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现成物,目的是打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挑战根深蒂固的艺术体制。我们可以将这种辩护简称为“挑战论”。在当代艺术理论中,这种解释非常盛行。但是,挑战论解释有它自身的局限。前卫艺术家对艺术体制的挑战,其效力来源于艺术体制的背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将现成物转变成艺术品,都能用它来挑战艺术体制。只有艺术家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艺术家的身份又源于艺术体制的授予。因此,前卫艺术家用现成品艺术去挑战艺术体制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一旦挑战成功,艺术家的身份将自动失效,这并不是前卫艺术家想要的结果。因此,在各种挑战论解释中,现成物作为艺术品与作为寻常物之间看上去一模一样,实际上区别明显。如果真地毫无区别,艺术家身份将被解构,艺术家在挑战艺术体制的同时,也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总之,挑战论解释并没有将现成物的真正力量揭示出来。 还有人从“观念论”的角度来辩护现成品艺术。按照观念论,艺术之为艺术的关键,不是作品的物质性,而是它的观念性,是作品所传达的观念或者是批评家给予作品的理论解释。当然,任何东西都可以传达观念,包括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在内。艺术家之所以要用现成物来传达观念,是想保持观念的纯粹性。如果采用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观念就有可能会受到技艺的干扰。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借助现成物创作艺术品,类似于点石成金。但是,还有一种更加极端的保持观念纯粹性的方式,那就是让观念保持为观念,在头脑中完成艺术创作。事实上,对于观念艺术来说,一旦有了想法,艺术创作就已经完成,是借助现成物还是其他方式来传达观念并不重要。在这种意义上,观念论解释类似于克罗齐的表现说,它们都不重视将观念或者意象外化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品。既然外在表达都不重要,用现成物来表达也就不重要,观念论解释也就没有触及现成品艺术的核心。 现成品艺术的核心在于现成物的真实性。让我以徐冰的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来加以说明。2004年,徐冰在威尔士卡迪夫国家美术馆创作和展示了这件作品。徐冰和他的助手在美术馆的地板上放置用塑料片制作的英译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往美术馆里喷灰,等全部灰尘落下的时候再小心翼翼地将塑料片捡起,于是地板上就清晰地留下了慧能的两行诗句。这件作品的关键在于,全部灰尘都是徐冰从“9.11”事件中坍塌的世贸大楼附近收集来的。徐冰之所以要用“9.11”事件中产生的灰尘来创作这件作品,不是因为只有这种灰尘才能产生他想要的视觉效果,而是因为这种灰尘所携带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具有的复杂含义。对于那些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这种灰尘就是骨灰。对于策划袭击的恐怖分子来说,这种灰尘就是炮灰。无论是谁,在面对这种灰尘时都会心情沉重。这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作品。2011年,曼哈顿下城文化委员会邀请徐冰再次创作和展示《何处惹尘埃?》,以此纪念“9.11”事件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