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7)3-0074-05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人类社会正亲历着阿尔文·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转型的智能化和技术的融合化日益加强,不仅给许多传统行业、产业带来了切肤之痛,也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极大改写着产业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改革创新的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变革的经济: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 (一)“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形态 经历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自2012年起进入新的经济发展周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增长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以“互联网+”的全方位渗透为典型特征,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技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尤其以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和大众创业为重要内容。2015年,中国把“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奠定了这一新兴产业模式的战略地位。 “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质深刻影响了电子商务、金融、旅游等多个行业,不断刷新传统行业与产业模式,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培养符合“互联网+”产业链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智能制造变革工业生产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调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引领,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如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以及美国《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NSPAM)、“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与“制造扩张伙伴关系”(MEP)计划等。为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升级,2015年5月19日,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倡导“创新、绿色、智能、和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呈现着新的变化,如具体设备操作人员大量减少、高智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者增加等,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具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专业设置更契合产业发展。 (三)“一带一路”构建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路径最长、最广的经济合作带,从中国发端,贯通亚欧大陆,涉及“60多个国家和独立关贸区,覆盖总人口约44亿,GDP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1]作为强大的经济命脉与文化命脉,“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企业、产品、文化和服务“走出去”。而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反应最为灵敏的一个教育类型,必然受到这一战略的深刻影响,要求既能“请进来”,也能“走出去”,建立与新经济格局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浪潮的冲击:高职教育面临的冲压与新生 根据第三次浪潮描绘的图景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高职教育既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又有传统模式的叠加。在二者的不断对抗与融合中,当前及未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面临着巨大冲压与新生,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职业岗位需求新变化颠覆传统人才观 国外调查研究表明,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中,主要职业门类中可自动化的工作种类令人瞠目,如未来10-20年,美国47%的工作岗位可能实现自动化,[2]如通用汽车、苹果等大型企业正大规模提高自动化水平并减少雇员。在中国,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已率先试水“机器换人”。这一现实必将冲击许多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的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其一,单一岗位技能劳动者逐渐被知识型技术技能劳动者替代,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由操作者、服务者转为规划者、决策者、协调者、评估者与智能维护者。其二,工作能力基础从单一岗位转向职业群,强调适应性、迁移性、创新性等职业群复合能力。其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除基本专业技能外,应包括跨学科与文化融合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文写作能力、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面临高阶数字化目标挑战 自教育信息化推行以来,多媒体计算机、远程教学、数字化资源等开始进入教育领域,以纸质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教学模式向数字化转变。然而,大多数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改变知识传递的传统方式,只是简单地将纸质知识数字化,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这一低阶教育信息化便于强化回忆、理解、应用等认知目标,但无法有效达成分析、评价、创新等高阶目标。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成长与发展的新一代,平等交流、个性、多样、自主是其重要标签,要求高职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进行相应改变。第一,凸显平等、分享基础上的知识与技能习得,抗拒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第二,倡导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量身打造”成为可能。第三,注重信息化条件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环境的塑造,“以教师为本”的灌输式、精加工式教学范式向“以学生为本”的启发式、贯通式过渡。第四,专业教育需拓展“互联网+”内容,更新行业人才标准。因此,推动高职教育的高阶信息化必然是高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