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上海出现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或者说电影形态。“即在平剧的场面中穿插数幕电影外景,以补舞台布景之不及”,①“一半在银幕上映,另一半在舞台上演。凡舞台上不容易演的,如高山、大川、铁路、轮船以及名胜风景等等背景都用电影来拍摄;而室内的戏大部分都在台上实演。”②王为一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在舞台上演了一段有唱或说白的内景戏后,如下场戏是野外或山林的打斗戏,舞台上马上落下银幕出现野外或山林景,演员就上场进行打斗的表演,演员甚至骑了真马追杀,武场结束,银幕卷起,舞台上又出现了内景,演员就接着续演他的文戏。”③2008年,笔者见到王为一先生时,他又做了一些补充:“他们把戏做了一些修改,把外景和内景结合起来。唱戏的时候,有绘制的布景拉下来,道具也被搬出来,和平时看舞台上的京剧一样,又演又唱。到了剧情发展到室外的时候,幕就拉下来放映电影,这时就有马上马下的打斗镜头。这场室外戏结束,幕再收回,变成内景,内外景结合起来,情节是连续的。”④ 这种京剧与电影交替演映的表演形式被称为“连环戏”。连环戏并非电影与舞台剧各演半部,而是将电影和舞台戏各分成五六节,“设如第一节为电影,则电影的末一镜头映完,顿时电灯一亮,银幕卷起,台上的人就接演下去。演完第二节时,电灯一暗,银幕下垂,第三节的电影又开始了”,⑤每一部戏总要经过五六次交替,最终讲述一个完整故事。⑥连环戏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和电影画面,更是二者衔接之处的神奇体验:“最奇妙的是电影和舞台剧接榫的地方,平面的人物,忽地都变成立体的人物一一在我们眼前活现出来。那时舞台上的景物,都布置得与银幕上一般无二,银幕上的演员,都跳将出来,继续着电影情节,表演一幕好戏,演到必要时,电灯忽而减熄,台上人到又跳到银幕上去了,这是何等新奇有趣的戏剧呵。”⑦ 连环戏需要在舞台剧和电影之间快速切换,为保证剧情的连贯、避免观众长时间等待,它对布景、灯光和舞台装置都有很高的要求。最先演出连环戏的“新舞台”是一家新式剧院,由京剧艺人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润三兄弟、潘月樵与沪上绅商李平书、姚伯欣、沈缦云等为创导戏剧改良,于1908年创办,起初在上海十六铺,后迁至九亩地,这是国人自建的第一座仿欧洲、日本新式剧场。剧场建有天桥、地窖、机械转台等设施,舞台上可以骑马、开汽车,灯光布景都采用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 连环戏的实践者都承认,它直接效法自日本的连锁剧。⑧日本在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在题材、样式、舞台装置、表演方法等方面多参照日本。上海第一部连环戏的创演者徐卓呆曾留学日本。新舞台建立后,其经营者之一夏月润去过日本,经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左团次⑨介绍,约请日本布景师和木匠到沪,布置新式舞台灯光布景。后来在连环戏中从事舞台美术的张聿光也曾向日本人学习。 据佐藤忠男考证,连锁剧曾风行于日本的大正时代。⑩维基百科显示:日本连锁剧最早出现在1908年9月,地点是“东京的宫户座,由第四代泽村源之助主演的《女武士》”;但是,美国电影史学者约瑟夫·安德森与唐纳德·里奇提出连锁剧“早在1904年就已经出现”,大正初期,浅草包括歌舞馆(Opera-Kan)在内的一些小剧场专门上映这种电影,而且还“出现了以新派剧演员山崎长之辅为代表的专门演员”。“1909年,福宝堂(Fukuhodo)在东京的连锁戏院大获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就增建了八家建筑精良的戏院”。20世纪10年代后半期,连锁剧从关西向关东普及,代表人物是井上正夫;到了1913年,连锁剧已深入人心,全盛期是在1916、1917年。(11) 第一部连环戏《凌波仙子》推出时,新舞台对于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做了周密的宣介工作。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尚处于默片时期,《凌波仙子》广告以电影的逼真性和舞台剧的声音大做文章,提出连环戏解决了舞台演出和无声电影的局限性。舞台演出“纵有良好的背景师,真山真水,和一切腾云升天等变化,终未能布置得惟妙惟肖”;而“电影中的人物,只有动作,而不能开口说话,虽有说明书的补助,没有声浪送入我们的耳鼓,终不能尽绘声绘影之妙”。而“连环戏能截长补短,将银幕上的优点,补舞台剧的不足,完成一种珠联璧合的戏剧”。两种演出形式在连环戏中的分工是基于各自的优势,“纯用动作即能畅达表现剧情者,我们便利用影片在银幕上映出来,需用道白唱工地方,我们便在舞台上奏起音乐来表演”。(12) 日本连锁剧的电影在放映时,舞台演员进行现场配音,“放映时演员在舞台暗处讲台词”,“设法跟他们在银幕上自己扮演的角色对口型”,实现了貌似有声电影的效果。从目前的资料看,上海连环戏也引进了对口型的设计,在一些剧目中,甚至可见到台上人与电影中的人对唱或者对话。汪优游和顾无为都曾说过,“倘使国产电影能够进步到有声的时候,那末摄制起连环戏来,还要有趣得多”。(13)但是,有声电影出现之后,连环戏反而没有兴盛起来,30-40年代,连环戏只零散地还出现过几次,比较成规模的仅有1934年的有声电影连环戏《红羊豪侠传》。 连环戏的另一个卖点是“男女同台”。民国初年的文明戏中,女性角色确实均由男子饰演。上海的英租界不许男女同台合演,而在法租界就能网开一面,根据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记载,时间约在“民国三年甲寅七月间”,法租界歌舞台旧址的民兴社最早开始了男女同台演出。到了1916年,文明戏的重要团体民新社的演出都是以男女合演为特色的。到了20年代,男女同舞台在一些剧场更多了一些,已经并非新鲜事物。另外,到了20年代,电影女演员逐渐为城市观众所熟悉,甚至出现了女明星,观众已经无法接受扭捏作态的男扮女妆。(14)即便如此,女演员总的来说还不多,最早的女明星通常是电影公司导演或经营者从家属或亲朋中物色。徐卓呆回忆:“我们最困难的,要算是女主角了。样样都可以自己来;独有女角色竟不容易对付,自己的老婆太老,而自己的女儿又太小,当时确是一个大问题。结果,便去发掘新人物,而滑稽戏的女角又很不容易演;幸亏在朋友们的家庭里找到几位人物,朋友之妻或朋友之妹都给我们来帮忙,我们便有了好几位女角。”(15)既能胜任舞台演出,又愿意演电影的女演员在当时更少,尤其是有经验和名气的演员大都不愿参加。共舞台的连环戏女主角通常是顾无为的妻子林如心。《凌波仙子》《红玫瑰》的女主角方红叶是戏剧家朱双云的后妻,“她没有吃过戏饭。然而唱几句。足当字正腔圆考语。演起戏来。足当细腻熨帖的评论”。徐卓呆等人为请方红叶主演连环戏“费了不少手续”。(16)朱双云回忆,其夫人方红叶参加连环戏,全因“汪优游之坚约”。(17)在连环戏之前,“新舞台一向没有女角儿”,(18)连环戏“因摄制电影关系,遂改为男女合演”。(19)新舞台之后,黄金荣投资的共舞台也制作连环戏,戏院名称中的“共”字指的就是男女“共”同登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