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7)02-0034-12 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兴起文艺个性化的思潮,同一与异质的和谐融合是当代文艺伦理的终极追求。在此背景下,动画作为最晚登场的文艺形式,也富有时代的伦理气息。动画的英文名称是“Animation”,原义指兴奋、活泼、朝气蓬勃。动画最初是以漫画和电影为基础,但随着动画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画不只是卡通片,还包括电影的动画特效。因此,现在的动画主要指“能够活动的绘画”,[1]1是一种叙事并参与叙事的符号类型。动画用虚幻性符号建构平行于现实主体世界的他性空间,动画空间凝缩了生活空间的所有,具有了伦理规范的内容。伦理“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2]在虚构的动画空间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及其道德原则,是动画伦理的基本内容。 动画区别于其他文艺的典型特征有:虚幻性;参与媒介广泛;突破现实时空。动画图像的绘制来源,给予动画无限的创作可能。比如不像老鼠的“米老鼠”,具有人类行为特征的“功夫熊猫”等既夸张、变形又趋向现实的形象,让观众充分体验到与虚幻的动画形象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想象自由。这些大角度超越现实的创作,激发了观众内心曾经模糊不清,但此刻却在动画的引导下萌生“渴求”的个体性伦理意识。在促成观众与动画的交流中,动画产生了伦理效应。 伦理效应是某种行为引发的社会伦理感应和效果,即社会群体的伦理判断和传播。动画一方面不完全脱离现实,符合客观现实规律,具备与观众互动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将现实变形、扭曲、抽象化,创造奇幻的体验,通过想象影响观众真善美及假恶丑的判断。观看动画时观众的主体性具有被动性特征,“将服从的依赖转化成有意识的、自愿的依赖,通过有所作为而让非意愿的历史转化成意愿的历史”。[3]这便是动画伦理效应生成的过程。在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的《千与千寻》中,干寻的父母在偷吃了“汤屋”的食物后变成了猪,一方面是体现对偷吃行为的道德惩罚,另一方面是夸张表现异世界的道德规范。观众随着千寻惊恐之余,接收到道德警示,从而广泛接受动画的伦理判断。 动画隶属于影视范畴,但与真人影视相比,动画融合绘画、音乐和文字等多种媒介,表现力更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追溯原始艺术的起源,会发现模仿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是人类向往与自然平等交流的理念。 艺术是人类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将艺术符号推向了两个发展方向:绘画、音乐等艺术符号和文字符号。其中,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符号是从感知出发对自然加以体验式描绘,它们更接近自然规范;文字符号是抽象表达自然,它脱胎于绘画和音乐,但更加接近人类社会的规范。1822年诞生的摄影术,将西方绘画由追求对现实的精确再现推向对现实的大胆变形,漫画大行其道。[1]17当西方艺术界还在为照相机的复制能力惊叹之时,1888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根据人类的“视觉暂留”原理,发明出“光学影戏机”,动画从此诞生。1895年,受到动画技术启发的卢米艾尔兄弟开始拍摄真人电影。不久动画便因制作周期长和人工的缺乏,受到了真人电影的冲击。[4]1902年,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将动画技术应用于电影的拍摄,[5]从此动画开始参与其他艺术的制作,例如动画公益广告、动画纪录片、真人动画等。动域已经浸透到其他艺术之中,甚至包含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客观现实,使得动画伦理的表现范畴必定超越其他艺术形式。 在动画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各国争相应用传统民间艺术塑造动画形象,能够制作动画的媒介急剧增加。例如,日本的能偶动画、法国的布艺动画、美国的泥塑动画等,动画成为当下媒介参与最多的艺术形式。参与动画的媒介越多,动画的聚合轴就越宽,可供选择的叙事形象就越多。所以说,动画的聚合轴中堆积着人类所有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另外,动画的聚合轴中还堆积着大量现实世界的修辞符码,修辞符码的选项中集合着他性文化表征。例如天空之城(真实城市的修辞)、黑猫警长(社会秩序的象征)、快跑的小鸡(弱势群体的隐喻)等动画符号,象征社会各群体的伦理诉求。 动画的组合轴是对现实时空的突破。真人影视通过摄像机复制真实的时空场景,但动画可以通过虚构的绘画场景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表达无限。如果说现实是人类理性认知把握的主体世界,那么,动画的想象空间就是超越理性认知的神秘世界。由于多元媒介的参与,使虚构空间他性文化无限扩张,观众从中既可以找到在现实空间中主体与他者伦理关系和谐的审美愉悦,又感受到伦理冲突带来的精神拷问。 动画伦理是以各类文艺伦理为前提,在最大限度地表达叙事方式的过程中升华出独特的超越性本质。动画伦理的超越性本质主要包括:(1)动画伦理的表达形式,即现代神话;(2)动画承载的伦理内涵,即娱乐启蒙;(3)动画伦理的传播方法,即跨界移情。本文从这三方面论证动画伦理对社会伦理的超越,总结动画伦理的基本规律,为填补动画领域的伦理空白,建构动画伦理理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