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6)08—050—055 一、“混血老炮儿”与冯小刚的电影本色 在2015年中国电影现场,数以百计的国产影片,只有一部成为搅动业界内外国人神经的话题电影,就是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是非争议中,无论是褒是贬,业界内外都承认冯小刚演活了男主角张学军(六爷)这个已经过气的老流氓,更准确的说法是,冯小刚是一个老炮儿的“本色出演”。 在《老炮儿》中,曾经以流氓斗殴称霸一方、蹲过监狱的张学军,现在北京的胡同中过着游手好闲、却讲规矩、好仗义的生活。身为一代老流氓,六爷看不惯现在的小流氓做事不仗义、不讲规矩。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老流氓六爷教育小流氓讲规矩。六爷的独子张晓波,因为一个女孩惹上了官二代小流氓谭小飞,被后者非法扣压,六爷坚持不报警,要按“规矩”摆平,先是赔钱赎人,不成又约打群架,事情越闹越大,谭小飞父亲腐败的“证据”落到了六爷手中,谭方为索回“证据”把张晓波打成重度脑震荡。为了收拾残局,六爷与谭小飞约定,按“六爷的规矩”,双方约人打群架,六爷为儿子复仇、谭家拿回“证据”,两件事一起了结。但是,六爷并没有按“规矩”办事。知道自己身患心脏病重症的六爷,先写信向中纪委举报谭家腐败,然后安排好后事,在约架当天身穿解放军将校呢大衣、手挥日军战刀出现在一片荒野的冰湖上面。《老炮儿》的结局是,六爷在冰湖上展示了一个“老炮儿”的壮烈情怀之后,心脏病暴发死亡。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正片,《老炮儿》有多处令人大跌眼镜的“狗血桥段”。比如,谭小飞的女友为张家偷回10万“赎金”的时候,“不小心”把谭家腐败的“证据”(以谭小飞名义在瑞士银行存款的对账单)也带到张家了。为了追回这个“致命证据”,谭家的黑道管家不是计谋利诱在先,而在情况都没有说明的时候就在张家居住的胡同中如土匪一样公开暴打张家父子。当然,最令人头大的是:在导演的大脑中,这六爷,究竟是“讲规矩”,还是“不讲规矩”?儿子被非法扣压,六爷不报警,用赔钱、约架来解决,是讲江湖规矩;在儿子被打重伤后,他向中纪委举报谭家腐败是讲“党的规矩”。那么,既然“举报”违背了江湖规矩,六爷为什么还要如约赴战?而且,他懂得腐败是犯法,竟不懂得聚众滋事也是犯法? 因此,看完影片,我们感觉在这个被某些评论追捧为“有情怀”的六爷心目中,“规矩”不仅自始至终没有“法制”含义,而且是可以随意改变和舍弃的。所以,当他穿上在“文革”武斗时期显示“大院高干子弟”身份的将校呢大衣的时候,所有“六爷的情怀”就成为空洞苍白的虚张声势,而当他从木匣中抽出日本战刀之后,我们看到冯小刚电影的恶搞娱乐故伎又重演了。社会学家、北大教授郑也夫撰文批评《老炮儿》是将存在于社会底层青年的“胡同流氓文化”和来自于社会高层子弟的“大院混蛋文化”虚妄拼接的“伪历史制作”。他说:“‘文革’成为两种少年殴斗之风的分水岭。之前是讲规矩、重技艺、好单挑(即一对一),一路因袭下来的流氓文化。之后是无规矩、抄家伙、喜群殴的大院子弟的殴斗新风。”①其实,这种不顾史实的“混搭”正是《老炮儿》的“灵魂”,这个“灵魂”在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中是一以贯之的。“大院混蛋文化”与“胡同流氓文化”的搅和,正是冯小刚电影的“本色”。 二、在张艺谋败落的地方,冯小刚“站起来了” 在张艺谋无可挽回地败落之后,冯小刚占据了“中国电影英雄”的地位。当年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场收获的殊荣,现在都降落在冯小刚的头上,那些曾经围绕着张艺谋写评论、做学问的影评人和电影学者,现在都转场到冯小刚身边,纷纷以冯小刚电影来标志中国电影的最新高度。 张艺谋是以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由摄影开始,而做成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的;冯小刚的电影前史,则始于军旅宣传队员,经历了电视美工和合作编导,最后终于成为当今头牌导演。看起来两人做成做大的路线图相似,其实两人是逆向而行的。 电影科班出身的张艺谋,在其过去3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以其电影作品标绘出了清晰的艺术追求轨迹,这个轨迹的起点是其导演处女作、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1987),它的顶峰是其第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英雄》(2002)。1987至2002年期间,张艺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除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外,几乎包揽了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大奖,成为一位当代中国无人望其项背的“国际电影大师”。与此同时,《英雄》创造了“内地票房2.5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1.77亿美元”的国产电影“票房神话”之后,在国内,“张艺谋电影”成为毫无悬念的“票房电影”,甚至《三枪拍案惊奇》这部遭受观众和影评人一边倒的“恶评”影片,也因为“张艺谋导演”而斩获近3亿元票房。 《英雄》是张艺谋与电影制片人张伟平首部合作的商业大片。这部影片的成功,一方面是张艺谋倾其所有地发挥了自己的电影艺术之长,另一方面二张联手收揽了一个当时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中国一线电影明星团队。《英雄》是张艺谋拍摄出的“最好看”的电影,这部电影竭力集好莱坞大片路数之大成,将“侠”的中国元素做最极致的影画发挥,从而将“张艺谋电影”推向顶峰。然而,作为“电影大师”的张艺谋的内在缺陷也在这部电影中暴露出来:因为缺少一个伟大电影艺术家的人文体验和认知,张艺谋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在追求极致美化的影像展示的时候,做空了中国故事的灵魂。因此,《英雄》全片最后落脚的“秦王天下观”成为中国观众笑场的制点,而在国际电影界的视野中,这不过是对当代国际霸权主义的低俗谄媚。 张艺谋电影三度提名奥斯卡奖而均失败在“一步之遥”外,症结就在于,以他自身的文化局限,他无法理解奥斯卡影片的基因是现代文明精神,因此他无力跨越这一步之遥。作为一个职业电影家,张艺谋计划一开始就是要冲刺奥斯卡小金人的。但是,在《英雄》之后,“张艺谋大片”展示给观众的是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的场景奇观,故事零乱、人物扁平、装神弄鬼,成为2002后张艺谋电影的基本观感,这是艺术追求无力、沉迷于商业制作的张艺谋导演的难逃之境。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是二张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申报了外语片可能申报的全部十三个奥斯卡奖项,一项未获提名,而且国际影评非常一致地定评该片为“杂碎烂片”。其实,2002年后,国际重要电影奖项已经抛弃了张艺谋,他的影片持续申报奥斯卡奖,向国内发布舆论“志在必得”,不过是利用国内观众信息局限,做虚张声势的票房炒作。当然,以2014年的《归来》为标志,“张艺谋电影”,已经是一个被观众终于看破了“西洋景”的过了气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