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百年来的电影创作,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西方电影,常常会选择这样一种创作手段:将人物置身于某个“封闭空间”中,并以该空间为核心场景展开叙事。尽管这类影片散乱于诸多电影类型中,但“封闭空间”作为影片中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却往往超越了类型电影所固有的叙事惯例,形成了具有某种先在意义的“空间惯例”。从空间角度出发,相同的类型模式运用于不同的场景空间,必然要遵循空间所固有的视觉特征,而不同的类型模式运用于相同或相近的场景空间,亦会采取某些相同的叙事策略。因此,对“封闭空间”这一特殊的影像空间类型进行研究和梳理,无疑对相关影片的读解和创作有所裨益。 严格来说,“封闭空间”并不算是一个限定性的专业术语,只是一个常识性的空间称谓。在展开论述之前,还是有必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封闭空间”进行简要的概念界定和说明。 在室内设计学中,“封闭空间”被明确定义为与开敞空间相对的室内空间结构,具体是指:“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承重墙、轻体隔墙)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强隔离性的空间。”① 在建筑学领域,对“封闭空间”的定义较为宽泛。根据《英汉双向建筑词典》的解释,“封闭空间”对应的英文词条为“enclosure space”。②“enclosure”一词在建筑学中更多地被译为“围合”,即四个垂直面包围所形成的空间领域。Francis D.K.Ching在其《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对“围合”的类型做了一进步的补充说明,并认为:“明确限定和围合的空间领域,在各种尺度的建筑物中都可以找到,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到庭院或中庭空间,以至建筑综合体中的独立厅、室。”③基于上述概念,本文将“具有围合形态,并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包括建筑空间、交通运输空间、自然环境等)”统称为“封闭空间”。 作为具象化的空间形式,“封闭空间”在电影中则呈现为“与外界(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相对隔绝”的场景空间。当然,相对于现实中的“封闭空间”,电影中的“封闭空间”更强调着某种时间性。因此,电影中呈现的某个在人为或非人为的外力作用下临时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环境,亦属于本文所探讨的“封闭空间”范畴。 由于电影中的“封闭空间”表现为造型各异的建筑、地理空间,很难基于具体的空间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和考察。因此,本文借用大卫·波德维尔关于“形式系统”的论述,即“观众在看电影时所认知到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电影中各元素的整体关系系统”④,将电影中常见的“封闭空间”归纳为四种较为典型的空间意象,即“密室”“孤岛”“迷宫”“驿车”,并结合相关影片探讨这四种空间意象在这类电影中的视觉呈现。 一、密室(Penetralia)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密室”的定义为:一,四面严密关闭的房间;二,秘密的房间(指不让外人知道的地方)。⑤ 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密室”即可纳入为本文所界定的“封闭空间”范畴。当然,本文之所以选取“密室”作为研究标本,并非简单地依照概念随机选择,而是源自“密室”自身所传达的空间意蕴和视觉内涵。若是我们将目光从电影领域放宽至整个文学创作,不难发现“密室”作为一种常见的空间意象,已经先于电影而存在。 在侦探小说领域,很早就有“密室”的概念。“密室犯罪”作为最为常见的叙事模式,已为诸多创作者所熟知并加以运用。然而“密室”这一术语的具体来源,却无从可考。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天成一在其《密室犯罪学教程》一书中试图对“密室”一词进行考证,可结论仍旧是:“侦探小说文献学虽然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最初是谁先用这个术语,似乎并无定论。”⑥不过天成一还是给出了“密室”的一个基本释义,即“没有出入口的房间”。⑦ 在戏剧中,亦有“密室”的概念。这大概要追溯到萨特于1943年创作的独幕剧《密室》。整个故事被限定在一间具有“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里。通过客厅中三个人物之间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传达了所谓“他者即地狱”的存在主义观念。有意思的是,这部戏剧又被翻译成“间隔”“禁闭”“隔离审讯”等名称,无不体现了创作者所营造的极具封闭感的空间氛围。 然而在电影中,对“密室”的界定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尽管“密室电影”被当作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广泛为诸多电影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但学界却并无此说法。而所谓的“密室电影”,更大程度上也是衍生自小说、戏剧中的“密室”,毕竟相当数量的电影是通过小说、戏剧改编而来。 无论是侦探小说中的案发现场,还是存在主义戏剧中的他者空间,对“密室”的呈现都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似性,即强调对内部空间结构的布局与陈设。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所界定的“密室”空间,即为建筑、景观的内部空间,并且空间内的布局、结构、陈设亦相对单一。如电影《十二怒汉》中的陪审室,《如月疑云》中的仓库,《活埋》中的棺材,《1408》中的酒店房间,都可以看成是“密室”的不同表现形式。
图1.《1408》剧照 由于“密室”和外界相对隔绝,空间内部也没过多的遮挡或隔断,对于单个人而言,往往会产生某种幽闭恐惧的紧张感,对于多人而言,则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距离。根据心理学上的界定,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m)、社会距离(1.2-3.6m)和公共距离(3.6-7.6m)。⑧当空间尺寸较小时,人际间的公共领域会消失,从而进入到个人距离甚至密切的距离,相互陌生的人之间则会显得局促、不安甚至发生冲突,反之则会增加亲密感并更容易交流。如果空间尺寸足够大,比如大型的厂房或者庙宇殿堂,则会令人产生空旷、宏伟的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