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功夫,中国电影从上世纪末的黑暗谷底一飞冲天,跃上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高峰。这个令人咋舌的体量膨胀,在光鲜的外表下带着明显的病态。和官方的乐见、资本的窃喜、大众的追随同时而来的,还有艺术家(包括评论家)的无奈、哀叹和难以平息的愤怒。许多人不禁在问:中国电影到底怎么啦?艺术眼看着患了失语症,闲置资本还在冲动地蜂拥而入,而经济不振的结果,是大众娱乐又迎来一波“口红”效应。 当然,更看不懂的还有如下两个案例: 一个是2013年6月9日上映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一开始它就在网络上收获一片骂声,不料十天后营收仍达到2.5亿元之多。 一个是2016年5月6日上映的《百鸟朝凤》:首周仅得300多万,因为制片人方励的悲情一跪,到5月30日票房竟冲上了7837万。 两部影片,一部是典型的商业片,一部是纯粹的艺术片;一部充满时尚元素,一部标榜民间文化;一部投资数亿,一部只能算中小规模;一部是一边倒的狠批甚至谩骂,一部是主流传媒的高声赞誉,进而斩获电影大奖……两部影片千差万别,却在一点上毫无二致——它们都在社会上制造了一个热门话题,形成极具轰动效应的媒介事件,由此才逆势上扬,意外创造了票房奇迹。 如今确实出现了这么一批电影:它们在市场上获得的关注、热议和高票房,其实跟影片本身的类型、质量、投资、评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观众走进电影院,只是对它引发的某个话题感兴趣,只是想去具体了解一下,实际体验一把,甚至内心早已蠢蠢欲动,盘算着如何去凑这份热闹。 这批电影便是所谓的“话题”电影。 新的形态:“话题”电影 一部影片具有话题性,其实并不是自今日始,也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在过去,好题材、名演员、有争议、受批判、拍摄出状况、明星传绯闻等等,都可能形成话题或被炒作成话题。把有话题的影片归为一类,只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在今天,一部影片的艺术水准、故事情节、视听奇观、明星阵容、宣传广告、发行放映等各种票房的影响因素和管理环节,有时竟不如拥有一个话题那般举足轻重。因为话题而不是因为影片本身走进电影院,正在成为青年观众别样的观影选择。他们不再重视制作方宣传的各种信息,只有当影片引发了某个话题,在媒体上被热议,这才按捺不住观影的冲动。有一些话题,是影片本身带来的,把它拿来炒作一番,如今都属于常规的运用了。而另一些影片,一开始似乎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却大出意外,虽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天机·富春山居图》原本就是按照“粉丝”电影的路数来运作的。片中的演员刘德华、林志玲、张静初、佟大为,无一不具有话题性。然而,真正影响票房的,既不是明星的口碑,也不是网络的一片骂声,而是由这二者的落差产生的疑惑。观众感到不解的是,大牌的明星都参加演出了,影片怎么可能被骂成这样?那还不如自己去一探究竟。一个网名叫年兽的观众看完一篇恶评之后就留言:“冲你的影评,突然很想看这部电影。”①《小时代》的情况又大不相同:先是影评人周黎明在《新京报》发表否定性的评论,又把其中的片断转载到自己的微博。因为微博,专业影评人和明星粉丝之间才爆发激烈的“口水”战,由此制造了话题,推高了票房。《百鸟朝凤》按常规的思路,是以“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生命绝唱”来炒作的,但首周的票房仍遭遇惨败。制片人方励只好在直播平台上下跪,以悲情的形象制造效果更强烈的新话题,居然也获得了市场成功。 这三部影片的话题制造都有不甚自觉也不合常规的特征。话题本身的疑惑性、争议性和表演性,更有别于传统的路数。就像艺术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样,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同样需要出奇制胜。疑惑性其实就是一种悬念,争议性又明显具有冲突的形态,表演性更是立足于制造效果。始料未及的是,在影片的戏剧性之外,影片所制造的话题竟也可以表现得如此富于戏剧性。这种戏剧性在今天甚至更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他们感兴趣的,已不是这部影片到底怎样,而是它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话题,这个话题怎么会如此富于戏剧性。他们怀揣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内心好奇,迫切希望到电影院亲自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观影动机的驱使下,故事的好看与否、艺术的优劣等级、批评的强烈程度,其实都不在话下了。 融媒时代的传播语境 从影片之内到影片之外,“话题”电影这种戏外的戏剧性,正在成为票房的新推手。它搬演的已不是一部影片的“小戏”,而是一部社会的“大戏”;它也不是由影片中的演员来搬演,而是由社会的不同群体(包括制作方、评论界、观众等)共同来搬演。这样的搬演,需要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媒介平台,也借助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和手段。过去的电影传播,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官方或制作方手里;一部影片如何宣传,完全由他们制定方案和组织实施。观众只能无奈地接受他们传播的信息,很难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个人观点。如今,被称为“网生代”的电影观众,已经不大听广播和看电视,更拒绝阅读报纸;他们养成了从网络和手机上接收信息的行为习惯。新媒体正在成为富有戏剧性的电影话题从酝酿、形成、推高到影响票房这一系列操作的新平台。尽管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仍在制造话题和试图引领话题,但话语权正在被削弱,并悄悄地转移到新媒体手里。为了自身的生存,传统媒体甚至不得不反过来转载、报道和参与讨论来自新媒体的电影话题。新媒体俨然成为各种话题的滋生地和效应场。影评人周黎明就认为:“平面媒体的影响力已一落千丈,远不如网络平台。……在尚未引起郭敬明及其粉丝注意时,我的微博影评已把自己在平面媒体发表的影评远远甩在后面,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影响力均如此,而这种情况似乎对商业片更为显著。”② 影片在新媒体上形成戏剧性的话题,反过来竟再次激活了市场,这不仅让整个社会大跌眼镜,甚至在营销团队那里也成了一个盲点;他们低估了戏剧性话题作为活跃因子对市场可能产生的扰动。问题不是新媒体不受掌控,也不是青年观众变得不可理喻,而是电影传播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