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浓缩体现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取向。分析我国历年五年规(计)划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变化,可以从中看出我国发展理念和思路的变迁。需要指出的是,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均未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只是提出了一些目标和任务,无法实现其与“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比较。因此,这里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变迁的梳理是从“十五”计划开始的。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对“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深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控“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一、“十五”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变化 通过比较“十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指标,可以发现,历次五年规(计)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都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重点的变化。剖析这些变化蕴含的深意,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十五”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数量变化 从指标数量来看,“十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中,一级指标数量未发生变化,一直为4个;二级指标则有所不同:“十五”计划为15个,“十一五”规划为22个,“十二五”规划为24个,“十三五”规划增至25个。反映“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由“十五”计划的3个增加到“十三五”规划的4个;反映“科技与教育”的指标“十一五”时期最少,仅为2个,“十三五”时期为5个;反映“民生”的二级指标经历先升后降;反映“资源环境”的二级指标由“十五”计划的1个持续升到“十三五”规划的10个(见表1)。从指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十三五”时期更加重视“资源环境”,更加强调绿色发展。
(二)“十五”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结构变化 从指标结构来看,“十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都有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反映科技与教育的指标、反映民生的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十五”时期反映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指标调整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十五”时期反映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具化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资源环境”。三是从坚持创新发展和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十三五”规划纲要用“创新驱动”替代了“科技教育”的表述,且将反映教育的指标放在了“民生福祉”类别中。四是从坚持共享发展和强调提升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出发,“十三五”规划纲要用“民生福祉”替代了“人民生活”的表述。五是排序上的变化,“十三五”时期民生指标被放在资源环境之前(见表2)。
相较一级指标结构而言,二级指标的变化较大(见表3、表4、表5、表6),且二级指标按一级指标类别划分的标准有差异,如“十五”计划“宏观调控”指标中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也有反映民生的指标;“十一五”规划“经济结构”指标中有一项反映科技的指标,“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指标中有一项反映教育的指标;“十三五”时期反映教育的指标放在了“民生福祉”类别中。为便于分析,这里特将二级指标按类别划分,而不是按历年五次规(计)划的一级指标分类。 “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有如下变化:一是由“十五”时期的3个增加到“十一五”时期的5个,取消了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增加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城镇化率。二是由“十一五”时期的5个降至“十二五”时期的3个,取消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就业比重。三是由“十二五”时期的3个升至“十三五”时期的4个,增加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城镇化率细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而之前的规划纲要中城镇化率的指标实际反映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