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1003-8418(2016)03-001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36/j.cnki.jshe.2016.03.003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分类管理的重要任务。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构建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现阶段,对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存在许多不甚完整也不甚准确的介绍和解读。本文从梳理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入手,解析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引出合理借鉴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验的思考。 一、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分类术语,是兼具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征的教育类别。在2011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中后教育、短期高等教育、学士及同等学历教育在课程方向上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大类,学士及同等学历教育在课程方向上分为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大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体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学士及同等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定向类。在国际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并不仅仅归因于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交错的力量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总的结果。只有历史才能说明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因果长链”。 现代职业教育或者说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其组织形式有德国的地方工业学校、工业补习学校(星期日工业学校),英国的作业学校、工艺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等,其教育目标是面向工人进行读写算的补习教育和工艺操作方面的教育。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1]此时的职业教育具有中等教育的一些性质,但未列入教育体系。 20世纪初期,欧美爆发新教育运动,提出“人人享有中等教育”的社会发展目标,职业教育课程被纳入中等教育,并形成综合制和分轨制两种主要结构模式。综合制是设置统一的普通中学,在普通教育中兼施劳动(职业)技术教育。分轨制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平行设置普通中学和技术中学、职业中学等学校,分别实施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美国,20世纪初,围绕如何构建中等教育结构,教育界爆发激烈争论。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确定在综合中学框架内实施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由此形成综合制结构。在德国,1920年魏玛共和国政府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围绕中等教育结构也爆发激烈争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育制度的提议遭到强烈反对,由此形成包括文科中学(亦称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主体学校三类学校的分轨制结构。在英国,1905年《技术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拨款资助为小学毕业生开办日间技术班,为他们进入劳动职业做准备,由此形成一批初级技术学校。1934年公布的《斯宾斯报告》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1938年初级技术学校更名为技术中学,此后英国形成包括文法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三种中学的中等教育结构。 20世纪6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中等教育实行分轨制的国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60年代初,中等教育实行综合制的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高等教育入学率显著高于分轨制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65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加拿大达到26%,而英国只有12%,瑞士只有8%[2]。为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分轨制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之上建立高等职业院校。1966年英国政府发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技术学院白皮书》,建立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的双重结构,组建30余所多科技术学院。1968年10月联邦德国通过《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协定》,决定将工程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为高等专业学院,主要招收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虽然当时还没有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但都愿意向最早踏入大众化时期又是经济称霸全球的美国看齐。就欧洲来看,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唯恐传统精英教育会因为‘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于是,另谋出路,建立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