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6)01-0131-07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性和专业性的需求态势,教育领域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结构改革和更新。当前,政府、社会及高校各层面都更为注重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国家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将“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提倡。与此同时,在教育部的引领下,于2013年6月28日成立、由地方本科院校组成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2014年4月25日和2015年4月15日,先后举办了第一和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第一届论坛,还发布了《驻马店共识》[1],以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体系的建设。这些都体现出各界对我国应用型大学①结构发轫的关注和支持。而为了完成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使命,首先要明确其合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从而确保在具备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实践条件下,促进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顺利转型。 一、应用型大学的结构分析 为增强实体经济的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和芬兰等国出现了以应用科学大学为表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2],以实现人力资源对技术服务的有效支撑。然而此教育模式的细节对于我国各层面而言仍然较为陌生,同时理论界和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制度方面的准备,因此有必要对应用型大学的结构和制度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一)内外融合的发展历程 就大学内部而言,其功能正在逐渐分化,且彼此间协同效应明显加快,而大学外部的科技生产力的内核化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催生了应用型大学的兴起,同时也从其制度的诞生伊始就赋予了其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其结构的形成机制见图1。
图1 应用型大学结构的内外形成机制 具体而言,一方面,为应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和发展,当今大学的功能和结构在不断分化,通过多样化和多功能性等特质,来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和期待,例如英国学者加雷思·威廉斯(Gareth Williams)通过研究得出英国大学具有9种功能的结论[3];同时,单一而独立的大学学术个体已经很难独自承担综合性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而通过不同地域或类质的学校相互协作,才能在跨区域和跨领域的相关任务中有所作为。而伴随大学体系的功能趋于分化和协同相向发展的态势,大学结构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来满足其功能的重新设定。分化和协同的基础在于大学整体体系的协调稳定和功能的匀质发展,而非一盘散沙或整齐划一。因此,由当今大学体系中分化而出的应用型大学,绝不仅是部分高校独自变革或更迭,而是通过设立整齐而完备的应用型大学体系序列,规划其应用性和专业性的目标来定位,从而实现此类大学功能的分化与协同。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知识内核转化等方面的能力仍较为欠缺,而大学所需要负担的责任则要围绕教学和科研内容与科技发展产生同步联动,以加快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换代。较为直接和稳妥的方式就是通过设立和完善应用型大学体系,使得先进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并相互转化,促使应用型大学毕业人才具备创新素养,从而对社会生产领域形成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指向明确的类型特征 应用型大学教育模式自创立伊始,就具有特定的服务目标和发展方向,其宗旨在于为社会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适合的实用型人才[4],因此这也决定了其结构类型特征较为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的高应用性:在高等教育原则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和大学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的,国际上有许多较为成熟的应用型大学都是通过应用科研引领教学,其中包括精英型和应用型教学模式,例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就是通过高端应用研发项目作为引领课堂教学内容[5]。因此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实践型人才,需要具备从事具有一定代表性且面向高端应用的生产和技术的能力。 2.知识结构的强技术性:针对当前部分学科教学内容的固化和陈旧,只有通过追求知识结构上的技术强化效应,才能突破求新,而知识结构中技术目标的强化和提升也是实践操作教学的主旨所在,能够为实践教学树立较高的标杆,避免学生在进行实践课堂时“走过场”或应付差事。 3.专业设置的多路径性:当前,一些地方性院校在知识产业链和生产转化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且此类院校毕业生的应用综合素质与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基本保持同步提升,其关键就在于此类院校更注重将专业设置及分类结构与产业人才结构相衔接,切合了产教融合的主题,最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教学内容的广内化性: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大专院校和学术型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体系塌陷,而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承担相应的科研和实践教学任务,将科学知识和应用研发有机内化,形成教学师资与实践产业之间的协同,从而支撑起中部的塌陷部位,承担中等职业教育与高深理论教育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应用型大学应更为强调从外向内的转化和吸引,并不断将高深知识理论与应用实践经验为我所用,最终实现与学术型大学齐头并进的态势。 5.师资结构的新协同性:应用型大学的师资标准应该更为偏重于“双师型”结构,即要求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能力,其前提在于教师不仅应构建自身的应用知识理论体系,同时还需兼备充分的生产实践经验,例如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在招聘教师时,在规定相应的知识学历标准时,同时会对应聘者的实践或工作经验提出明确的年限或业务水平级别要求等[6]。因此,应用型大学对师资结构的注重应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协同,两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