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6)0010-0071-05 以创业竞赛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推动创业项目社会化的做法目前已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在20世纪科技和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过程中,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于1983年首创大学生“创业计划”(Business Plan)竞赛,此类创业竞赛从此风靡全美高校,当今美国超过95%的财富就是在这之后创造出来的。1998年,清华大学将创业计划竞赛引入国内,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因此被视为是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高校平台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竞赛现存的有关问题,解析创业竞赛促进职教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相应的创业竞赛模型。 一、创业竞赛的功能解析 如果把高校举办创业竞赛视作一个构式(形式与功能的匹配体),就必须对其“承继性理据”(Inheritance motivation)做出合理的解释。[1]概括而言,高校举办创业竞赛的上位理据至少应该包括学习者“创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社会关注的“创业效能”的释放。以上三点理据一方面体现了创业竞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举办创业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 1.发挥竞赛的“窗口”功能,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方面,通过设计与启动创业竞赛,全面梳理、解读和宣传国家、省市、行业等促进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业热情;渲染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创业竞赛积极寻求多种形式的媒介合作,加强舆论导向,突显竞赛中创业有成项目和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校友、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与专家学者等更多参与到赛事的组织与运营之中,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之中;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促进就业。 2.发挥竞赛的“镜像”功能,检验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开放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创业竞赛设计,把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锻炼创业技能、养成创业素质的效果,检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五个阶段的完成情况:第一阶段,基础,获得基本技能,确认事业机遇,了解经济市场。第二阶段,能力,发掘创业潜能,了解创业问题。第三阶段,实践,掌握创业能力,模拟创业实践。第四阶段,启动,自我雇佣,完善策略。第五阶段,完善,有效解决问题,扩大创业经营。[2]也就是说,以创业竞赛的“镜像”功能有效折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质量,发现并解决在实施创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映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知识导向至能力导向的过渡,检验高职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迁移。 3.发挥竞赛的“枢纽”功能,建构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转向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竞赛应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链接院校内部各个环节,院校内部与外部,院校外部相关环节,共同深化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枢纽”角色。一是通过竞赛“专业+创业”项目团队的组建,考察“2+1”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从而以“创业学分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循序实施弹性学制;二是通过携手行业、企业共同经营赛事,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打造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库,开发促进创业精神养成的通识类课程,设计适合专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交汇课程,升级基于实战的实践课程;三是通过竞赛的品牌建设引导整合校内校外的各类优质创业资源,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培养学生专业与创业两种能力入手,根本缓解“两张皮”现象。 由此看来,高校创业竞赛的载体功能应该指向三个上位理据的“糅合型”整合,即将提升学生的专业与创业能力,构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供给社会具有创业经验的就业人才这三条主线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通道。 二、创业竞赛的现状分析 举办创业竞赛的根本动因源自区域经济发展受限与现代技术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碰撞,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创新、创意、创业、青年、团队、风险等内涵因子说明创业竞赛具有与生俱来的高整合性。就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创业竞赛既是检验此项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潜力项目、学生与社会创业资源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需要说明的是,在创业竞赛认知统一的前提下,不同国家、地区或单位,举办竞赛的形式多样,目标也不尽相同。 1.国内外创业竞赛的特征与倾向 基于创业竞赛主办单位、参赛对象、赛事特征的差异,特别选取全球当前七个较为典型的赛事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接下来高职院校创业竞赛的模型建构提供建设性依据。详见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无论是在我国以政府主导的,还是在国(境)外以高校、学会、企业主办的创业竞赛,均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倾向:一是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趋于紧密结合的倾向,凸显了创业竞赛的公益性本质;二是社会优质创业资源更多介入的倾向,凸显了高校、社会及竞赛的整合性要求;三是参赛对象的团队化倾向,凸显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专业与创业的融合性方向;四是竞赛品牌的个性化倾向,凸显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点面结合”的整体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