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11.016 中图分类号:F250;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5)11~0102~06 物流生态环境研究是实施物流业集群协同演化战略的重点问题。生态场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范围,如果将物流产业集群复合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生态场,则自然、社会、经济等复合因子分布形式对于物流产业集群强烈的向心力及作用强度可以被视为生态势。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为物流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生态位适宜度是指各个生态势因子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间的匹配关系,反映了资源现状对发展的适宜性程度。物流业集群首先要考虑到资源的可获得性,即生态位适宜度,这是前提条件。生态位适宜度越好,代表物流发展当前所处的环境越适宜集群,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同生物学中的生态位适宜度一样,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也可通过分析影响集群发展的因素来衡量。本文主要采用生态位适宜度的理念,从资源、市场、制度、技术4个生态势能要素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对物流产业集群生态势因子的合理配置进行评价,探讨建立一种对区域物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集群保障机制。 一、文献综述 生态位一词由Grinnell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Hutchinson[1]把生态位看作一个生物单元生存条件的总体集合,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n维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学者李自珍[2]等在哈奇森(Hutchinson)、格林奈尔(J.Grinnell)、查尔斯·爱尔顿(Charles Elton)等学者的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给出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20世纪90年代,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其逐渐被人们引入到社会学科领域中,被广泛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城市进化发展、高校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3]。吉亚辉、段荣荣[4]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省市数据,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并指出要使各区域产业集聚协调发展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梯度式发展规划。邓桂枝[5]运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先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近年来,生态位理论逐渐运用到物流业发展研究中,丁超勋等[6]采用生态学的价值观念和方法,遵循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探讨物流产业生态化整合路径及其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刘岩等[7]研究物流成长的生态规律,构建不同时期的物流生态位,结果表明只有符合生态规律,选择适合生存的生态位,物流产业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周凌云等[8]基于生态系统隐喻,通过构建Logistic生长曲线演化方程,对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和轨迹曲线进行分析,以期为物流产业调控提供参考。 文献分析可看出,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企业技术创新、高校、产品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且确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时大都假定为1/n。但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上,大多数研究为定性的分析,缺少量化的研究,针对物流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甚是匮乏。本文首先阐述影响物流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势能因子,之后运用熵权法确定其权重,借鉴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来分析我国物流生态系统集群形成机理和路径,以期为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物流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 (一)物流业集群生态位指标选择 物流产业是一个多维的超体积生态位,通常认为资源、需求、技术、制度、竞争状况等是影响物流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的主要因素。对于每个生态势因子来讲,物流产业集群都可通过调整其位置谱系以筑牢区域物流基础。本文结合物流业集群的特点,选取资源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及制度生态位、技术生态位4个生态势要素维度,每个维度有多个指标,构建完整的物流业集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列。
通过构建物流业集群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物流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度量,能够综合反映物流业集群对各类生态势因子的占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业集群竞争力大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确定
通过收集2013年27省市各指标数据,根据上述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所列。从得到的物流业集群评价指标权重分布,可看出货物进出口额、外商投资额、物流业从业人员数、科研人员数、批发零售份额等5个指标对物流业集群影响较大。
(三)物流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