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5)~12~0001~06 老舍于1936年夏从山东大学中文系辞职后,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涯。同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了。这部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金字塔”的巨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于是,连环画、话剧、曲剧、电影、京剧、电视剧和歌剧的《骆驼祥子》相继而出。以它们各自特有的媒体特征和表现形式,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再加工”。本文拟就其中的《骆驼祥子》的“电影化”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小说《骆驼祥子》与电影 说到《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骆驼祥子》。这部影片由凌子风执导、张丰毅和斯琴高娃分别饰演祥子和虎妞。在此之前,连环画、话剧、曲剧形式的《骆驼祥子》已经问世,实现了由平面文字向视觉化、形象化、立体化的转变。但是,要把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20年代末北京的平民生活,如衣食住行、人情世故、风俗礼仪等等详细地、生动地再现出来,电影,作为有着丰富表现力的媒体,无疑为世人所瞩目。 老舍《骆驼祥子》问世的时期与作品里所描述的时代背景相隔不过数年,当时的读者仅凭着小说的文字,就可以准确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但是,对于半个世纪后的人们来说,仅凭着文字或许已经不能很完整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了。因此,1982年电影《骆驼祥子》的拍摄,对重现历史和理解作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最早把小说《骆驼祥子》搬上银屏的尝试,并不是1982年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而是1948年的影坛名人黄宗霑。 黄宗霑(1899~1976),出生于广东台山。1904年,5岁时即随父亲移民美国。他毕生拍摄了135部电影,导演过3部电影,获得过11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53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获得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63年,黄宗霑拍摄的《赫德》,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他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 早在1948年,黄宗霑就试图拍摄电影《骆驼祥子》,却由于时局动荡,未能如愿。2010年10月22日的《江门日报》曾撰文回顾了当时这一尝试的经过。 1948年,黄宗霑第二次回到祖国,实现了(原文如此——引用者注)自己多年的夙愿——亲自导演和拍摄《骆驼祥子》,将老舍的这部闻名中外的名著推上银幕。他请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甚至邀请当时著名女影星黎莉莉(罗静予的妻子)饰演虎妞的角色,并在他的私人摄影室里试拍照片。黄宗霑到达北平后,拍摄了大量的黄包车夫的素材。在北京的胡同里,还专门实地观察了车夫的拉车动作,记录了北京当时的古城风情。 无奈当时中国大地战云密布,电影大师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回到美国后,黄宗霑采取了一些补救办法,试图完成这部影片。一年后,他细致分析了分镜头,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这位严谨的艺术家认为,在异国土地上,再高明的摄影师也难以拍出京味十足的影片。[1] 黄宗霑试图拍摄电影《骆驼祥子》的时候,北京的城墙、牌楼还都保存完好,大街上南来北往地依然跑着人力车,小说《骆驼祥子》所描写的20年代北京的旧景依存。有这样良好的拍摄场景,同时还有世界水平的摄影师黄宗霑,却没能把《骆驼祥子》搬上银屏,实在是一件憾事。 14年后的1962年,在香港出现了另一个把小说《骆驼祥子》电影化的人物——袁仰安,他把《骆驼祥子》改编成了电影《浪子双娃》。 二、关于袁仰安 袁仰安(1905~1994)浙江省宁波府定海县人。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后,30年代到40年代在上海任律师,颇有名望。1939年任上海良友复兴公司董事长,出版发行《良友》画报。①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张善琨组建了长城影业公司,委任袁仰安为总经理。长城影业公司共制作了5部作品,因财政困难,1950年张善琨辞职离去。袁仰安将长城影业公司重新改组,更名“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袁仰安的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由于“初期较为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其既没有完全陷入意识形态的教化漩涡,保持着旧上海商业电影的制作路线;同时又与新中国政权有着过密的关系,并很快成为香港左派电影的重要阵地”②。 袁仰安作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不仅是诸多电影作品的制片人、监制,而且还亲自编剧、执导。他编导的作品有《孽海花》(1953年,编剧,导演)、《不要离开我》(1955年,导演)、《小舞娘》(1956年,导演)、《鸾凤和鸣》(1957年,编剧,导演)、《阿Q正传》(1958年,导演)。《孽海花》在400余部参加第五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中脱颍而出,成为获映的19部影片之一,也是香港第一部参映国际电影节的作品。《阿Q正传》参加第十一届瑞士罗加诺国际电影节获银帆奖,主演关山获最佳男演员奖。 随着中国共产党组织对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管理的加强,袁仰安最终离开了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1958年,他创建了“新新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在新新电影企业有限公司时期,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如《迷人的假期》(1959年,导演)、《双喜临门》(1959年,总导演:袁仰安,导演:吴景平、沈鉴治)、《渔光恋》(1960年,编剧,导演)、《名医与红伶》(1960年,总导演:袁仰安,导演:吴景平)、《镀金世界》(1962年,总导演:袁仰安,导演:沈鉴治)、《十夜柔情》(1962年,导演)、《浪子双娃》(1962年,编剧,导演)。1962年,袁仰安退出电影界,投资玩具制造业。1994年病逝,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