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下国产电影内热外冷的双重境地 目前,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且不断缩小与北美电影市场的差距。它以迅猛发展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电影市场格局。从全球电影票房增量来看,2013年全球票房增长了12亿美元,其中中国电影市场的贡献率为67%,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的16亿元中,中国电影市场也贡献了增量的75%,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电影票房增长的主要力量。①中国电影也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截止到2014年底,与中国签署合拍电影协议的国家已达十个,如中法、中韩等;内地电影市场也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好莱坞电影企业和影人纷纷来华谋求合作。 再看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情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2015年的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也许“创新高”最为恰当,而且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常态”。这一年,无论是从银幕增长数、观影人次,还是电影票房等各方面来考量,国产电影都显示出它强劲的生命力。截止到2015年前三个季度(1~9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达330亿元,高出2014年全年总票房近34亿元。这330亿元的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数为197.5亿元,票房总占比接近60%,同比增长75%,真正成为了中国电影票房提升的核心力量。②其中,暑期档国产影片《捉妖记》以总票房24.38亿元的成绩超越同期好莱坞大片如《速度与激情7》和《复仇者联盟2》。紧接着,短短七天的国庆档,全国电影便轻松收获18.75亿元票房,而《港囧》《夏洛特烦恼》更是迅速刷新《捉妖记》之前创下的单片日票房纪录,与《解救吾先生》和《九层妖塔》共同分享了国庆档中国电影90%以上的票房。③纵观2015年暑期档以来上映的国产高票房电影,它们不仅收益颇丰,更是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产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上均有所突破。 然而,相对于中国电影本土市场高歌猛进、不断创出各种数据新高,中国电影“走出去”却步履维艰,不仅没有呈现出国内这种态势,时不时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和落差。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成绩并不乐观:2012年,共有31家制片单位的75部(共199部次)国产影片销往海外8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与2011年的海外销售总额相比减少了48%;2013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国产影片共45部(共247部次),海外销售额为14.14亿元,较上一年(2012年)虽有33.02%的提高,但这仍不及当年全国票房总收入的零头;2014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额为18.7亿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了32.25%,但与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的296.39亿元相比,海外收入仍然仅占内地票房的6%。④总的来说,近两年,虽然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总数有所增长,但与国内猛增的电影产量和电影收益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一些在国内大卖的影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成绩却并不理想,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再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的北美票房分别只有9990美元、5.7万美元和6.3万美元。⑤当然,近几年“走出去”的国产影片中也不乏收益颇丰的成功范例,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电影的海外单片票房在中国电影整体海外销售额中的占比相当大,比如2010年的中美合拍影片《功夫梦》的海外票房为23.63亿元人民币,仅此一部电影的海外票房便占据当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总收入的67%⑥;再如2012年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一代宗师》,以北美总票房659万美元的成绩打破了前三年华语电影在美点映的票房纪录,而此单片的海外票房收入便直接构成了当年中国电影在北美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的83%。⑦此外,这些多以合作制片的中国传统古装/武侠商业大片大都题材雷同、内容相似、结构单一,不免令欧美观众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审美疲劳,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难度。 与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惨淡境况相对应,中国电影难于“走出去”的尴尬情状同样体现在近几年国产片国际声誉的一片冷寂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编制的《银皮书:201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知之甚少,中国导演与演员在国外认知度不高;超过57%的海外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中国的任何国际电影节。”⑧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传统感知层面;外国观众认同的仍旧是极具传奇意味的中国经典功夫片,熟悉的仍然是成龙、李小龙等功夫明星。⑨ 同时,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之后,华语电影在国际艺术影坛上集体趋于失语,也缺乏代表当前中国电影发展水平的重磅获奖作品。比如在2013年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贾樟柯的《天注定》只是获得了最佳编剧奖;在2014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王小帅备受期待的《闯入者》颗粒无收等。虽然也有个别中国电影获得国际认同,比如2014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廖凡),但这些零星的获奖个案,与20世纪90年代华语电影在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A类艺术电影节上频频折桂的盛景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应当充分正视短期内不可改变的“西强中弱”的国际文化格局和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并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此种困境的对外传播战略性思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无疑是国家整体战略下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性布局,促进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包容,相对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毫无疑问,从文化层面而言,西强我弱的格局和态势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根本扭转的,我们只能逐步扩大、增强自身的话语权。事实上,我们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心态和态度,而只能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作为总体上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相应地调整思维、思路及其手段、方法。 二、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结构性障碍及对外传播战略的建构 近年来,中国电影一直在合力推动“走出去”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下,所谓的“中国电影走出去”,仍然只是部分企业的商业行为,国内影视公司如“万达”“华谊”“华策”的国际投资潮流和部分商业影片的外销,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战术层面,并未上升到更为开阔的战略层面与全局层面,形成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新格局,开创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