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34-0080-06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不仅是当代社会、国家和行业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文化,而且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而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1],体现出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和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是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同条共贯,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推动、促进和提升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战略之举,是塑造现代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 工匠是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工”的重要群体,他们熟练地掌握手工业技术,是农业与手工业分工后古代技术发展的主体。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独特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所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匠不再单纯指具备某一门独特手艺、工艺、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传统手工艺人,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3],因此工匠精神也逐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4]。同时所谓的工匠伦理、鲁班文化和工匠文化等也进入职业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视野,认为对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技术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区别[5];要揭示出手工业“所富含的民族独特的思想意识与民风民尚”[6],并认为“应注重职业教育从教学理念和制度结构层面向鲁班学艺典故中吸取营养”[7],“提倡从细节着手,崇尚脚踏实地、天人合一,增强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一心一意、专注认真”的“鲁班文化”,并与校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8]。更有学者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工匠的‘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9]由此可见,当下职业教育学界一些管理者和学者已经意识到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推崇职业教育应加强工匠精神的塑造,这是因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10]。此外,西方的工匠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之一,其“注重完美、追求极致”,“一丝不苟、严谨务实”,“耐心持恒、专业敬业”的内涵,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诸如杜威指出的:“职业教育并不单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比人家好些的职业,使得他容易赚钱,因为赚钱不一定是快乐的;同时,需要学生知道这种职业本身的好处,使得他对于这种职业有精神上的快乐”;裴斯泰洛奇认为:“要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欧文则认为:“教育人就要形成人的性格”等,对我国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有着巨大参考价值。 然而传统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文化局限、时代局限、区域局限、阶级局限和意识局限等。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偏执宗教意识,或将职业教育划为“二等教育”,或急于升格本科未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或照搬照套导致水土不服,制约了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在对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其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独特的哲学品质,以此为桥梁纽带加以融汇整合、以此为平台管道加以继承扬弃,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探讨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反映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思想、精神、道德、情操、信仰和追求为质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由此而外化为人们美好的社会愿景和高度的行为自觉,赋予人们以正确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道德和远大的理想,“实现了与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选择性和超越性统一、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具备了丰富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严谨性、概括性与具体性等科学特征,其巨大的能量主要体现在对民族的文化、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聚集和辐射,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对外产生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是当下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力”[11]。红色文化中的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海尔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遥远的未来”[12],其所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与当代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著、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殊途同归、交相辉映,是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和践行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职业和工作认真、细致、严谨、耐心的敬业态度以及对作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日益得到重视,时代迫切需要和强烈呼唤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而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则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中需要工匠精神。中国现已成为了世界公认、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现阶段仍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13],这就对职业院校人才能力素质和精神品质培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树立当代工匠精神时不我待。从中观层面看,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职业院校如何实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任重道远,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为抓手和载体,实施“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任务,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微观层面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而言,受教育者要努力成为与时代同步、为社会需要的严谨、诚信、专注、求实、创新、发展的职业专门人才,以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机遇与挑战。塑造受教育者具备“顶天立地有本事”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红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如何以红色文化的科学的价值导向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探求和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契合点,构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提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已成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