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对于历史来说,还是对于电影来说,2015年都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年份:它既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这样一个节点为契机,《当代电影》杂志社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即将举办的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将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设置为——电影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观点。 不得不说,重写电影史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必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以新的视角审视相关的电影线索。鉴于能力有限,笔者仅仅选取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上海电影史(1945-1949)为研究对象,试图在与之相关的现有论文、专著等对彼时电影史的陈述、数据记录的逻辑缺漏中寻找一种可与之互补的电影史研究方法——动态、开放的电影史。 一、数据逻辑下的静态电影史 1.战时上海电影概况(1937-1945) 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战火使中国电影事业受到重创,曾经在影坛叱咤风云的明星公司一夜之间毁于大火;联华尽管汇集了身份地位显赫的股东如华北影院业大亨罗明佑、颜料巨商吴性栽、英籍华人影院巨子卢根等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制片、发行、放映网却随着东北沦陷、华北失守、中国军队撤离、日军逼至上海而分崩离析,残破不堪。而“六合围剿”后不得不退避南洋的天一公司却因祸得福躲过战事浩劫,渐渐在南洋电影界独占鳌头。自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电影在经历了仅仅半年的停滞期后便在新华、国华、艺华等公司的崛起和重新建立起来的三足鼎立中恢复了往日的神采。然而,战火环绕的车水马龙、歌舞升平并未持续多久就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进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所强行折断。此后,孤岛电影便不再偏安一隅而被日本人纳入沦陷区电影事业的版图中。只是不像“满映”实行的强制管理和直接操控,或者如在华北地区以“温言在口,大棒在手”的两条腿走路方式来实现“国策宣传”和“同化教育”,上海电影界在川喜多长政“保护上海电影人”“保存上海电影事业”的游说和许诺下先后成立了由日本人负责管理,张善琨等上海影人、明星参与的“中联”“华影”,垄断上海的制片、发行、放映活动。 2.对战后(1945-1949)上海电影放映量的再探讨 从影片放映情况来看,自一战以来便独大上海电影市场,成为各大影院争相播映的好莱坞影片最终不敌日本军队的强力拔除,只能与国民政府一起转战西南。由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大上海、南京、大光明、沪光、美琪等影院清一色全是日、德、意、“满映”“中联”“华影”的影片。 关于1945年至1949年间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放映状况,萧知纬、尹鸿在其合著论文《1897-1950年:好莱坞在中国》中记述到:“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1947年393部,1949年142部”[1]。对比《上海电影志》提供的同期好莱坞电影产量状况可以发现,好莱坞在上海上映影片的数量远远大于其当时的出品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萧知纬、尹鸿在这篇论文中提供的注释获得证明:“1946年好莱坞出品为252部,1947年为249部,1948年为248部,1949年为234部。这些数据基于《上海电影志》(1999)”。 如果萧知纬、尹鸿提供的数据无误的话,那么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平洋战争以前已经整装待发,原定出口到中国的好莱坞电影因为意料之外的战事而戛然而止,造成了影片的积压,于是这些影片连同战后好莱坞的出品一起投放中国市场,瞬时造成强大的井喷效应。但是这种解释的漏洞在于预设萧、尹二人的数据统计是合理的,准确无误的。对比1945至1949年美、英九大公司(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和英国鹰狮公司)进口影片统计表[2]和萧、尹二人提供的数据,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将每年的进口电影总额减去当年中国进口鹰狮公司影片的总额从而得出中国电影市场上美国片的年度放映总量,而并非通过提供实证性的电影放映片目统计而来。按照《上海电影志》提供的“1945-1949年美、英九大公司进口影片统计表”,1946年总计进口量911,其中鹰狮公司30部影片,由此得出当年美片放映量为881部。看似并没有大的问题的数据之后存在的一个极大的漏洞是将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上海沦陷以后,美国片看似撤出了中国市场而实则在大后方重庆另辟疆土,伺机卷土重来。据《陪都时期的电影专史研究》[3]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在陪都时期重庆共映的2998部影片中,美国片就占了1432部,成都、贵州等西南市场还不包括在内。显然这批影片不会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美国片商重回上海市场而消失,只可能以循环利用的方式出现在上海等地各电影院,一来补充了好莱坞战后生产力不足而出口中国影片量减少的窘境,二来节省了海运、空运成本同时也能在国产电影尚未恢复之际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就这个问题,笔者对《申报》《民国日报》上从1945年8月到1949年5月的中外影片片目进行了统计,并与《陪都电影专史研究》一书中提供的1939-1945年重庆上映影片片目进行对比发现,正如笔者所揣测的那样,战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战后初期陪都重庆放映过的影片也成为战后上海电影市场上青黄不接时期重要的救命稻草:战时曾在重庆上映的外国片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在上海复映的大致有230部(按照惯例,再加上“中美合作”的关系,其中至少80%以上是美国片)。此外,如果我们对战后美国影片输入中国的状况做一番吹毛求疵的考查的话,此阶段出口中国的好莱坞影片除了八大公司还包括共和等小公司,因此,即使战后从好莱坞八大公司进口影片仅有881部,也不能以此盖棺定论说全国或上海放映的美国片就只有这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