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电影生存环境中,艺术评论不仅多元存在,而且因依存媒介不同而分野差异明显,造就了理论评论与创作实际的严重分离:纸质媒体为代表的评论,与网络移动媒体的议论形成明显差别,源于传媒依存群体的差异;观念和表达不只存在层阶性明显的差异,而且众语喧哗充斥,一呼百应与被拥戴的齐整批评经典,似乎难以复现,这是时代的差异;不只是大众评论褒贬差别很大,主流专业的评论意见分歧,也明显形成矛盾,这是观念多元化与价值观差异的结果。莫衷一是和各不相让,成为跨媒介、超越群体的突出现象。试看近年电影创作的社会反响,多元的声音对峙,比如对于《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后会无期》的同期上映的认识,在网络上造就两拨人相互挑剔;在《山河故人》的认识上,文人之间的评判褒贬不一;在《一九四二》和《归来》的认知上,评论家的差异评判有时超过了大众评论的复杂性;而在《夏洛特烦恼》《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港囧》等等创作中,接受者的批评与质疑者的驳难此消彼长。 人们有理由对于批评的创作影响力产生怀疑。实际上,除了创作越来越服膺市场而看轻批评外,评论对于创作的引导和亲近感已经不比往常。也许可以从艺术创作实际上更具有自由空间的角度,来解释理论已经不具有强制的生杀予夺的威力;也许也可以从创作更为重视适应市场需要的角度,来认知理论评论的一种失落;但无疑,理论和创作原本是产生于来自实践需要的总结后的指导,却跟不上实践,或者还是实践超越了理论固有范式的速度,而导致理论和评论的失色? 无论如何,构建理论评论和创作的新型关系,需要在根本认识上进行辨析。我们将理论与评论归置在影评的层面来进行认识的重新梳理分析。 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是一种共生关系,有创作就有针对创作的认识评价分析;但在一般的认识中,以为创作和评论必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未必是全面的认识。我们应该有精神生产本身的连带关系虽必不可少、却未必是不可以具有独立性的完整认识。换言之,创作和评论之间是相对对立的存在,评论需要依存于创作来生发,却未必是依赖创作需要和社会期待的连带物,而是自身具有独立性的精神评判对象。而创作也肯定需要评论的认知,却未必是依存评论才可以生产的对象。重要的是,评论不只是针对创作者而更是针对受众,在如何让受众认识创作产品上,创作者和评论者的角度会有差异,但都是针对产品意义而论,所以,创作评论都有各自运行的领域,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创作评论的相互参照必不可少,同样,也不以彼此的脸色来决定自身的存在意义。遇到创作和评论之间的抵牾是正常现象,而创作者与影评人的正常关系,应当是彼此尊重、各自发挥、互相倾听却未必绝对认同。因为创作的奥妙需要评论来深入阐释,也许超越了创作的原生意味,也许也深入了创作的意义,自然也有不见得为创作者所接受的评论,但只要彼此尊重且有益辨析,都是有助于欣赏者认识思考这一基点,也有可能促发创作者认识自身。而对于创作者的探讨,也会促发评论者认识创作初衷实现,以及知晓问题何在。如果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创作和评论在让社会大众认识作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激烈对撞的其实是认识差异,原本未必要趋同,但决断断辞的言论则是唯我独专,难免激烈到断然对峙的程度。 当下电影创作与评论的激烈交锋有复杂的背景,显然不是良好状态,彼此之间的排斥不利于实现评论与创作,其实都是要实现精神产品最大程度的精神完满享受这一目的。 在传统上,评论的确具有对于电影生产的影响,尤其在意识形态浓烈时期,一言九鼎的评论也就决定创作的生死。延续下来的评论似乎还在一些方面残留其影响力,比如在组织性的宣传和厂家需要良好褒奖的时候的评论,就是看中评论在大众一般意识中具有的效能,以及主流机构看中评论家自身媒介的影响力。就此而言,评论成为电影产业构成的微小部分的得失也是自然的:评价好也许产生评奖或者机构支持的力度,而评价不好,至少让口碑上的不良影响到创作的情绪等等。实际上这不是评论的良好状态,其一,评论不需要成为创作的附庸或者生产的链条,而是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存在;其二,评论左右创作是久远的时代痕迹,以为创作需要评论的得意往往是落伍的观念;其三,评论应该站在更高的独立视野去看待创作的得失,而成为引领性的评价,自身脱出利益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尊重。独立影片在事实上具有超越性的高端价值才有实际上取舍的威望,这时的影响力自然具有真实的产业评判作用。 可惜,目前的影评似乎不具备这样的价值,也悲哀地不具有威望,从而丧失影响创作的能力,事实上也没有多少产业链条上的独立不移的价值。因此,重塑价值是影评的责任。 前述影评的价值和影响力,其实还要顾及一个问题,传统看待影评价值和影响力的认识已经落伍:实际上影评已经不具备左右创作和受众的绝对影响力,除了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决断作用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消失外,影评自身的尊严降低也是一个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祛魅”和大众高涨的自身独立意识,大大超越了顿足不前的机构对于影评的期待,以及影评不能与时俱进的独立意识。而大量的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评论人,已经自由大胆地做着影响大众的有效评价。至于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评论者的趋势,让各展其才的局面得以实现,传统影评者的影响显然缩小。于是我们需要重视网络或者民间的影评人,他们借助于新媒体的影评随机迅速发布、传播几何级数扩展、年轻而思维敏捷、呼应群体巨大等等特点,极大影响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评论。那种慢悠悠思忖判断、顾念各种关系、需要责任审查等等程序的评论,显然大大落后动态呈现而迅即变化的创作现实,和受众接受需要形成差别。互联网时代的影评既有无限大的人人自可影评的呼应性,又有自发形成的拥戴代言人,在极大瓦解专业影评人的同时,也消解着影评的正经性和权威意识。对于铺天盖地的众说纷纭而言,创作者在无一凭借和难以判别之间,以为评论就是人多势众和激越批评,就是影响误判等等,都造就了新的影评的存在局面,却未必是有助于影评学科权威性的好现象。影评的泛化是时代媒介发展的必然,但对于创作者的莫衷一是和看轻影评却是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而迁怒于这样的“影评者”的愤怒也日渐增多。反正都是随口而论的口水评价,创作者的无论是担忧“口水”影响观众的商业心理,还是鄙薄文化含量的不屑的态度,均导致了“影评”被看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