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程带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实践,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形成了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系统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统的新思想、新理论,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探讨我国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探索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管理体制,更好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基本目标的指导之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文化管理体制。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文化管理体制的主要原则是服务于计划经济,因此,文化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文化生产、经营与管理,这一时期文化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第二个阶段则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并由此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即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经过24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科学发展取得的丰厚物质基础,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潜在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没有意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人们专注于经济建设,加之这一个时期经济基础还不足以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充分的保障,文化工作者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不强,人们传统的文化消费习惯也不足以为改革后的文化单位生存提供良好的支撑,因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是局部进展。第三个阶段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至现在。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各项改革措施更加协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满足这种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了充要条件又带来了文化安全等问题,这双重因素催生了我国现阶段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相对繁荣的局面,也使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正因为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和紧迫性,党中央从建立新中国之初就一直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并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明确地倡导文化体制改革。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文化体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997年9月,党的第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要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2005年1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方针政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体系。2013年以来,党中央相继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更加系统明确,实践探索更加理性科学。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语境中,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概而言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应服从下述基本原则: (一)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 “文化强国”战略是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重大决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具体阐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其核心导向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讲话中还规划了具体的方法路径:第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第三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