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长江、黄河上游,境内海拔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在全州三个自然类型区中,东部丘陵山地,农林牧兼营;南部气候温和,是全省主要林区之一;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自治州辖七个县及合作市,其中玛曲为纯牧业县,碌曲、夏河、卓尼、合作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县(市),牧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牧民现金收入的85%以上,均来自畜牧业。① 草场承包制的强力推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草原广阔,水草丰茂,具有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和优势资源。全州天然草原总面积占全州面积的70.2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开始在青藏高原推行。由于高寒草原畜牧业的特殊性,这种源于农区的体制一开始就遭到藏族牧民的强烈抵制,而各级政府在推行家庭承包制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精力,干部入户层层动员。牧民的顾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牲畜归户后,各户管护和经营能力有限,畜种选择、固定草场放牧对草场的破坏、防疫等各种困难势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却由牧户自担。二是草场承包到户后,长期形成的放牧习惯就要改变,也会产生一些难以化解的矛盾。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牲畜私有到户,二是90年代的草场承包到户或联户。第二个阶段明显积极性下降。198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碌曲县尕海乡进行牧业联产承包到户试点,此后陆续在全州牧区全面推开,全州各县、杜全面实施牲畜全部承包到户。这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集体牲畜分包到户,二是作价承包,三是将承包的集体牲畜作价,集体收回畜款,牲畜归社员所有。②这三种形式,严格说来只有前两种属于“牲畜承包”范畴,第三种实际是牲畜私有到户。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方针开始实行,名义上让牧民吃上“定心丸”,实际是将上述三种承包形式统一到阻力最小的最后一种,即牲畜私有化上。 1987年州委、州政府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决定》。是年底,碌曲、玛曲、夏河三个牧业县的1481.5万亩草地已实行承包,占三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2.9%;包到户与联户的占80.4%,包到自然村的占19.6%;凡承包的草地,由县政府颁发草原使用证。③1990年年底,州委、州政府重新修订颁布《关于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决定》,完善了草场承包政策,但该项工作的开展仍然阻力很大,牧民们认为,草场承包到户形同“画地为牢”,与旧社会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并不愿意改变集体经济生活;况且承包后,各户草场质量不一,有失公平。针对牧民群众的抵触,相关部门从州、县、乡,成立各级专门工作小组,宣传部门进行配合,不断向牧民宣传普及草场承包到户的好处。如有利于牧民定居,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积极性等等。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了推动草场承包,由政府包下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减小承包遇到的阻力。 尽管如此,青藏高原上的草场承包仍然不彻底,虽然多数草场承包到户,但也有不少草场牧民坚持承包到联户,包到自然村的仍占19.6%,还有一些牧民又自发组建起专业合作社。 草场家庭承包制的全面溃败 草畜矛盾在一切草原畜牧业中始终存在。在游牧生产方式中,矛盾没有公开化,牲畜游走采食可以使草场获得休养补充的时间。在集体经济时期,甘南藏族自治州实行的是四季轮牧制度和粗放的两季轮牧制度,一般来说,滩地作为夏秋牧场,山地沟谷作为冬季牧场,在冬春和夏秋两大轮牧单元之间有严格的牲畜放牧途径和停驻时间,从而维持着较为缓和的草畜矛盾。 实行草场家庭承包后,甘南州的可游牧草场被分割,以牧户为单位将各户草场固定下来。铁丝网封围的家庭牧场是固定草场的象征,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定牧。在家庭固定草场上放牧,牲畜采食范围大大缩小,采食导致的牧草减少不能通过空间变换获得补充,草畜矛盾必然发展起来,成为威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草场承包后牧户增加出栏数量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在有限的草场面积下,要增加出栏数量,必须增加基础母畜和存栏数量,势必造成草场超载和过度放牧,结果是破坏草场生态,造成严重的草场沙化,退化(见表1)和黑土滩化。据统计,201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沙化草原约80万亩,其中流动沙丘5.17万亩,沙化草地74.83万亩。经2008年调查统计,甘南藏族自治州鼠害总面积是1929万亩,“黑土滩”草地总面积约达400万亩。④
第二,牛羊生产均为户育户养,导致畜种退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牲畜配种由各户独立完成,牲畜近亲交配繁殖频率非常高;随着人口增加和藏族牧民商品观念的增强,草场载畜量不断提高,过牧导致草场退化,牧草供应量不能满足牲畜的采食需要;家庭牧场的有限性,使牲畜采食的牧草种类单一,营养失衡;对畜种退化产生直接影响;牧民单家独户经营,经营管理下降带来选种不良,交配不当,喂饲不精,畜种退化。 第三,家庭固定草场放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过度放牧,改变了高寒草原生态的许多因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以玛曲为例,由于过度放牧和人为滥挖虫草和药材,植被遭到破坏,失去对土壤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致使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成为基岩裸露区。1991年以来,玛曲草原干旱现象加剧,草场沙漠化扩大,鼠虫害严重,许多泉水干涸,河水减少。草场过牧,草地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向纵深发展,当地出现频繁的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7日,甘南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玛曲可谓母亲河的母亲,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到玛曲作为黄河“天然蓄水池”及“中华水塔”的生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