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转型诉求。改革转型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改革实践,而是在改革历史的追忆中发现促进未来改革的“发力点”,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利用这些智慧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和持续地推进改革。 突破改革的功利性 改革的功利性在改革实践中表现为获取可见的物质成果。应该说,改革的功利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功盖千秋”:集体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户分散经营迅速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单一公有制改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短时间内由“全面短缺”过渡到“结构性过剩”;经济特区产生了强烈的开放示范效应。在制度约束成为主要发展瓶颈的环境中,改革成为最有效的发展工具,改革的功利性由此产生。 改革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手段和仅仅视改革为发展工具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功利性可能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非本质性等方面的局限,改革功利性可能使改革偏离其全局、长远和本质属性。改革思维中后来出现的“顶层设计”、“战略构想”都是对改革功利性的一种反馈。改革是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突破改革的粗放性 改革的粗放性也可称之为改革的非科学性,是指改革全过程缺乏精心构思和过程管控。这一认知来源于农业的耕作方式,在地广人稀且土地肥沃的农区只要洒下种子,既没有很多的技术投入,也没有很多的人力投入,土地就能够提供满意的农业收成。这就是一种粗放型的农业耕种方式。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农业只能采取集约式的耕种方式,精耕细作,投入技术和人力,力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从改革的历史来看,改革的粗放性和对解放思想的认知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解放思想的任何历史评价都当之无愧!想都不敢想,何来改革行动!但解放思想具有动态内涵,改革起点上的“解放思想”和改革进程中的“解放思想”是不同的。改革初期的解放思想十分灵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解放思想并不是改革的全部,而是改革的先导,改革起步之后还面临着很多解放思想不能涵盖的内容。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确实是解放思想的结晶,但这一目标确定之后主要问题转向如何建立这一体制的技术性问题,出现的改革摇摆不定或者是停滞不再仅仅是解放思想的问题,而是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结果的显现。 在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解放思想的发展效能一般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改革科学性的发展效能呈现出上升趋势。实践中容易产生解放思想的三种倾向:“固化”倾向——将解放思想的功能永恒化,“神话”倾向——视解放思想为灵丹妙药,“泛化”倾向——在一切领域中滥用解放思想。毋庸置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程中,应当规避改革的粗放状态,正视改革的科学性诉求,强化改革的科学性。 突破改革的被动性 改革的被动性也可称之为改革的惰性,表现为主观上和行为上的“路径依赖”。从理论上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其丰硕的改革成果一定会强化社会的改革动机,由此提高改革的主动性。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实社会进程中的改革却几乎始终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在改革的起点上,初始的改革就带有明显的被动色彩,改革成为事关民族生存的强制性选择,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启动是基于强制性的社会行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强制性被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所稀释,改革压力因此而削弱;改革的现实进程中,改革的被动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一些领域中呈现出能不改就不改、能小改就不大改、能晚改就不早改、能动皮毛就不动筋骨的景象。 如果过分依赖“外在强制性”推进改革,甚至到了近乎走投无路之时才“不得不”迈步,社会必然会为此承担巨量的体制性损失和经营性损失。改革的被动性可能还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改革主导性力量的利益考量密切相关。减免改革的被动性、增强改革的主动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突破改革的滞后性 改革的滞后性是指改革经常表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性需求。谁也不能否定改革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回顾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今日中国哪一点能够离开改革。但我们分解这一历史进程又会发现,几乎在任一时点上都存在十分强烈的改革诉求,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大量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等待改革去面对。前者是改革的成就,而后者就是改革的滞后。 改革的滞后性在社会层面集中地表现为改革始终处于发展的紧逼之下。改革的功能是为发展清除制度障碍,由此决定,改革理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而不能等发展面临制度障碍的时候再实施改革。改革的滞后性必然形成“发展等改革”的格局。在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上,还要考虑改革的现实过程——改革是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由此可以看到,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意味着改革不仅不能滞后于发展,而且需要改革一定程度地超前。发展倒逼改革是对改革被动性的一种替代,也是中国改革的一种动力来源。 突破改革的短视性 改革的短视性是指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偏离甚至是有悖于改革的战略性指向。变革中的社会进程一定会产生诸多矛盾,形成新旧交织的窘境,此时社会必然动用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缓解这些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应该尽可能实现当下和未来的统一,使当下的努力符合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