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5年即将过去了,中国物流业又有哪些新的进步呢?结论是:成绩显著,问题不少。 第一,物流业明确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把物流业明确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基础性主要是指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为3.5万亿元,占GDP的5.6%、服务业的11.6%;其战略性,主要是指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度,用现代物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去提升与改造传统工业、农业、流通业。 第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物流市场。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物流总量第一大国,按美国供应链调研与咨询公司统计分析,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占全球物流市场的18.6%,超过美国15.8%的水平。从物流的宏观统计来看,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134534亿元人民币,物流总费用105944亿元人民币,货运总量4381089万吨。社会物流总额是由工业物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与再生资源物流总额构成的,代表了中国物流市场的总需求。物流总费用是中国物流市场的总规模,按国际惯例是由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与保管费用构成。 第三,物流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程度大约在90%以上。物流市场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物流资源是否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二是价格是否按市场的需求波动自由定价,三是物流服务的运作主体是否是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除《邮政法》规定的公务文件,部分铁路、管道与航空资源以外,其他资源都已进入市场,除邮政、铁路货运、管道运输、航空货运中的重要服务项目仍由国家作出指导价以外,其他价格都已放开,物流服务的运作主体都已公司化。 第四,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功能有所强化。在全国的物流市场中,主要有两类企业在运作物流,一是物流企业,二是企业自营物流。据普查,在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公司已达13.2万家。加上有些运输公司、货贷公司、快递公司实际已转型为物流公司,全国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将超过20万家。这些企业从功能划分为运输型、仓储型与综合服务型三大类;从规模大小划分为1A、2A、3A、4A、5A五大类。到2014年A级物流企业达到3177家,其中5A级近200家。 第五,政府推动仍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我国现代物流起步晚,我国政府借鉴了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发展物流的成功经验,实施强有力的国家推动,把物流业发展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三个发展重点、七项主要任务、十二项重点工程、九项保障措施。在“十二五”期间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对行业物流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在物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必须改变物流业的发展方式,从政府推动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去优化配置资源。 第六,物流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有较大提升。根据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规划,国家加大了五大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年投资增长率超过20%。“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交通、仓储、邮政的基础设施投入年增长率大大超过国家基本建设的年增长率。根据国家各专业物流规划与各省区市物流规划,由多元化投资的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冷库也加大了投入。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发布的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中国综合排名28位,但对中国在物流基础设施上的改善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排名23位。 第七,创新驱动成为物流业发展新动力。“十二五”是中国物流业创新的5年,在组织形式、功能运作、物流技术、信息化、物流金融、专业分工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理论创新。中国物流理论界已经起步,如徐寿波的“大物流论”、何明珂的“物流系统论”、宋华的“供应链金融”、王宗喜的“军事物流”等。二是模式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集中力量,研究并推出了供应链管理模型,即计划、资源、制造、交付、回收五大流程,再加一个执行,作为五大流程的支持系统。我国不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已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三是企业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兼并重组上市。四是技术创新。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物流得到应用,物流装备特别是自动化立体库、输送分拣设备、运输透明化等都有所创新发展。 第八,物流市场细分不断涌现新亮点。“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形成了不同的细分行业,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场。从区域分,有国际物流市场与国内物流市场,城市物流市场与农村物流市场,全国物流市场与区域物流市场;从服务领域分,有运输物流市场、仓储物流市场与管理物流市场;从服务对象分,有钢铁物流市场、汽车物流市场、能源物流市场、粮食物流市场、生鲜农产品物流市场、医药物流市场等。充分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带来的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