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现代化:内涵与目标框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同时,不仅赋予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全新定位,而且给出了“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全新阐释,这也凸显了税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使税收的职能作用超越了经济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丰富和发展了税收理论。可以说,税收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拐点,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从现在起,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成为税收改革发展的全新取向,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评估检验现行税收绩效的试金石。 现代化是个用得多但没有确定定义的词语,最早产生于西方并用于指代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工业向信息化的转化。①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本质而言,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社会制度的现代化进程。所以,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的现代化。② 何谓“税收现代化”?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税收现代化是采用先进税收理念、理论和思想,运用先进的税制及管理等手段实现税收先进性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现代,看与哪个比;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代表一种先进性,因此成为各个时代各个领域追求的目标。所谓税收现代化,即指税收全部产品内在使用品质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世界上同期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综观国际税务现代化建设经验和国内实践探索,有专家认为,税收现代化目标任务主要是实现人员、技术、流程三个要素的现代化,它决定着税务现代化建设进程与现代化的实现。也有学者认为,从涉及主体和内容来看,税收现代化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理解。微观层面,主要是指税收业务管理的现代化,包括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法治等业务管理范畴类的现代化。中观层面,指特定区域税务部门的现代化,包括税收业务、税务人员、组织文化等内容现代化。宏观层面,指国家的税收现代化,不仅包括税务部门的税务现代化,还包括税收法制、全民纳税意识、信息系统支撑等外部环境的全要素的现代化。③ 国家税务总局从六个方面来描绘税收现代化M(T)的图景: M(T)=M(L,S1,S2,M,I,O)
图1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的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 税收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为: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L)、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S1)、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S2)、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M)、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I)、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O)。 基于税务行政视角,笔者认为,税收现代化也可从理论理念(T&I)、税制改革(S)、税收法治(L)、税收管理(M)、技术手段(T)、人(H)的现代化进一步观察。这既是税收现代化的内容,也是税收现代化的保障。 M(T)=M(T&I,S,L,M,T,H)
图2 基于税务行政实践视角的税收现代化 二、税收现代化:实现路径选择 (一)创新理论理念:税收现代化的灵魂和先导 1.从国家税收到民生税收 理论于实践的意义,犹如大海中的灯塔之于航船。有了理论导航器,就可以防止前行中的事业航船触礁,防止实践中的“泰坦尼克号”事件悲剧。税收现代化的实践尤为需要先进的理论支撑。较之于实践的绝对渴求,当前税收理论创新尚处于一定程度的相对短缺状态。 公共税收的理论基础是寻求“政府合法性”。政府合法性是指政府获得公民自愿支持的能力。政府存在离不开暴力,但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是完全靠暴力维持的,古往今来,任何政府都需要而且积极追求自身的合法性。 从国家税收的课征依据来看,国家分配论从国家需要(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和强制性角度来解释征税合理性,它强调税收强制性与无偿性,强调公在先,强调国家是民众利益的权威代表;公共需要说将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联系起来,认为税收收入是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的物质基础(私人通过市场交换所无法满足的需要),强调私在先,强调国家和民众平等。④ 从国家税收到民生税收,开宗明义强调税收治理应从政府本位向民生本位转变。这是基于,民生既是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它们的发展终点。尽管现代国家与民众目标总体一致,但国家税收本质上强调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税收治理更多是以政府为中心。而民生税收本质上强调税收的社会职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民生为导向重构税收治理全过程。从税收治理实际而论,民生税收至少有民主、公平、法治、民治、民享这五大特性,也就是说税收要治理由法、治理由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才有其合法性基础。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