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映”①拍摄的启民映画,也叫文化映画,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新闻纪录片。“满映”1937年建立后,文化映画还没有单独机构,次年10月25日正式设立文化映画课,由制作部次长牧野满男兼任课长。伪满当局对这种进行宣传教育、其实就是欺骗和洗脑的体现殖民国策的电影极为重视,1938年10月到1939年2月,伪满政府、日本关东军、伪满协和会和“满映”,三方联手共同制定了“满洲帝国映画大观”,全面部署了拍摄文化映画的宏大计划。从“满映”建立到解体的八年间,共拍摄文化电影177部。之所以把文化映画又叫作“启民”映画,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后,以殖民主义的文明优越立场出发,认为被殖民的国家与地区的人民一方面缺乏对日本主导的大东亚战争和东亚共荣的认识,缺乏认识就缺乏支持;一方面认为原住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低,需要进行现代文明的启迪。二者之中,当然殖民者更看重的是前者,“满映”拍摄的启民和文化映画,就是为了贯彻殖民当局的国策、并以此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所谓“启蒙”。“满映”拍摄的177部启民电影,从数量上看,1939年到1942年是高峰,1943年已经减弱,1944年到1945年已经是强弩之末,只拍摄了4部。 从内容上看,最多的当然是配合殖民当局和伪满政府的“国策”,宣传日伪统治下的满洲的“国政”、经济、产业、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建设组织的成就,伪满建国的成就及日本开拓团和本土人民的所谓幸福新生活,日本、伪满军队和国防组织的构成及他们的作战与“肃正”;其次是有关东北与满蒙的地理地貌、民族分布与生活、民风习俗,包含自然地理与历史社会地理的内容;再次是属于工农业科学、畜牧和科学普及方面的内容。在这类电影中,最无害的可能就是第三类,属于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范畴,也是所谓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文化科学启蒙的表现之一。 启民电影中的第二类内容,是对伪满洲国“新国家”形象的叙事与记录。在“满洲帝国映画大观”及文化映画的拍摄计划里,把这类内容列为首要的“建国”和“国政”篇中,予以特殊的强调。为了体现殖民国策,对“伪满洲国”这个所谓新国家的形象塑造,是该类电影不遗余力全力打造和歌颂的。对所谓新国家的描叙,既有总体性的所谓国家面貌的概览,如《欢乐蒙古》《满洲建国史》《满支点描》《观光满洲》《乐土满洲》《满洲产业读本》等,又有对伪满境内各个地方地域物产、自然资源和产业的介绍,如《满洲盐产》《炭坑英雄》《本溪湖全貌福祉篇》《满洲棉花》《冬之满洲》《铁之都》《森林满洲》《黎明的宝库东边道》《沙金境北满》《延伸的国都》《延伸至北满的国道》《铁都鞍山》《开拓满蒙》等等。这些从地方地域到整个“国家”的纪实性描绘,即便是对地域和地方资源物产的介绍,固然也揭示了一些地方的地域的形象和地方的地理知识,但这种由地方自然地理与社会地理知识构成的地方形象,不是作为独立的地方形象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展示所谓新国家的新面貌,及所谓满洲王道乐土的组成部分,是殖民主义话语逻辑演绎的神话。 在这种新国家及地域形象演绎和揭示的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和逻辑是明显的和毫不掩饰的:第一,在日本的“出色”领导下,才有这些新的地方与国家的成立与建设的成就,而新国家的形象显示了大东亚共荣并非说教而是具有扎实的实效,伪满的国家形象和成就是对东亚共荣的形象展示;第二,伪满地域与国家的新形象和新成就,与被殖民者强行割裂的大陆中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伪满资源丰富产业发达,乡村与都市都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不断有新的工厂和企业竣工于投入生产,一个工业化都市和国家正在崛起的国家形象,被有意地凸显,原始广袤的、过去只产大豆高粱和渔猎放牧的满蒙,与一个新的工业化如火如荼崛起的国家,是殖民者和殖民的文化映画有意突出的两大块互补的社会景观,特别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大工业的建设等景观,是过去的东北所没有的,殖民者炫耀的这种新型都市和工业企业破土与拔地而起的景观,加之东北富饶的原野与物产,它们在文化映画中的出现,都是为了说明和展示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理想国,”在满蒙大地上已然出现,从而为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殖民目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巧妙地制造和提供着合理性,也为伪满洲国的存在制造合法性“证言”。质言之,这样的地方形象和叙述都是在宣传和强化地“证明”日本割裂与分裂中国、建立傀儡性新国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这种对东北的原始富饶性、资源丰富性和工业现代化的电影宣传,也对侵略者的殖民性和暴力性予以巧妙的遮蔽,即好像日本侵略和殖民东北不是为了占有而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用现代性巧妙地置换和掩盖了殖民性。第三,这样的满洲也向日本国内宣告日本帝国开拓满蒙国策的正确与辉煌,新大陆新国家壮丽的自然和开发建设的“巨大”成就、满洲开拓团从产业到军事组织的新生活,无不宣示日本对满蒙开拓国策的“正确”,也是煽动日本国内的爱国主义、军国主义和进一步殖民(日语谓之“拓殖”)满洲新大陆野心和热情的催化剂。而这些合在一起的最终目的,还是借展示和歌颂满洲而歌颂日本帝国的形象、能力和领导东亚共荣的魅力,揭示侵略殖民的合理与文明先进性,美丽的新国家的形象不仅是“满洲”的魅力更是日本国力与魅力的有意宣示和夸饰。 启民电影中的第三类内容,可以简括为自然与文化地理范畴的“风土记”,如《冬之移民地》《大陆之晓》《喇嘛跳神》《满洲回教徒》《冰上洗礼节》《密岭白头山》《东蒙古风物篇》《东蒙古喇嘛庙篇》《妆满的俄国人》《大松花江》《改辑东边道》《满洲的四季》《五谷丰登》《本溪湖的全貌》《北满的白俄》《东满狩猎》《小八家子》《鄂伦春》《冰上渔业》等。日本侵占东北后,不只是启民电影,在印刷读物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对满洲风土民俗的纪实性“现地调查”和文学描写,特别是风土纪一类散文。它们与文化和启民电影一道,构成了对满蒙进行自然与社会文化地理意义上的风土描绘的风景和热点。这些纪实类启民电影,涉及东北地域与地方性的习俗、民风、宗教、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等,表面看,它们都是纯粹客观地对东北地域的自然、主要是社会文化地理内容的介绍,是一种纯粹的地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但是,在这些表面纯粹的知识后面,其实掩藏着殖民主义的话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