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的影片《一诺千金》(Promesse,1996)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开始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以后,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创作的每部影片都无一例外地参加了这个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角逐,并且凭借《罗塞塔》(Rosetta,1999)和《孩子》(L'enfant,2005)两度斩获金棕榈大奖。算上他们在戛纳电影节所获取的其他奖项,包括《罗尔娜的沉默》(Le silence de Lorna,2008)获得最佳编剧奖,《单车少年》(Le gamin au v é lo,2011)夺得评审团大奖,以及凭借《儿子》(Le fils,2002)和《罗塞塔》获得的最佳男、女主角奖,作为至今只有9部剧情长片作品问世的导演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得如此荣誉,几乎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也使他们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最重要导演行列。 如果说来自世界影坛的各种肯定已经足够证明达内兄弟电影的价值的话,那么对于达内兄弟自己来说,他们把电影作为载体来实现对世界的表达以及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似乎更具野心。纵观达内兄弟的作品,他们的影片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始终把自己故乡——比利时列日省的瑟兰作为创作基地,锁定了这个欧洲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犹如废墟般的城市,围绕着时刻受到生存威胁和压迫的底层人民为原型进行人物塑造。通过大量的现场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出演、自然光照、肩扛式摄影机、极简的电影配乐或干脆没有配乐、电影长镜头的运用等手段创造出纪录片式的真实影像。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思,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构成了达内兄弟作品的显著特征,使他们成为当今世界恪守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 达内兄弟的成长背景及早期职业生涯 1951年,达内兄弟中的哥哥——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出生于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区列日省小城昂日。西欧著名的默兹河流经此地。1954年,弟弟吕克·达内(Luc Dardenne)出生于昂日旁的阿维尔镇。同时他们还有一对姐妹。瓦隆大区是比利时的法语区,作为与比利时德语区和荷兰语区并列的语区之一,他们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达内兄弟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吕西安·达内是一个有着殷实收入的机械制图员,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抵抗运动,后来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并经常参加宗教活动。母亲是一名歌唱演员,后来随着家中的孩子逐渐增多,她开始专职照顾家庭。达内的父母对人十分慷慨和友善,据哥哥让-皮埃尔回忆,父亲经常会留一些上门推销的人在家中做客,母亲也总是做一些小点心与人们分享。①基督教的一些规则和观念很早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影响着达内兄弟童年的成长。 青少年时期的达内兄弟大多时光都是在默兹河对岸的瑟兰市度过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有着往日的辉煌。19世纪初,出生在英国的比利时人约翰·科克里尔(John Cockerill)就在此开办了钢铁厂,随着其事业的发展,结合这里先天具备的运输便捷的地理环境,使之逐渐发展成比利时钢铁和冶金业的中心。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工作、居住在这里,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工业不仅造就了这个城市,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和社会问题。作为当时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发生过工业废气毒死多人的事件。②这里的人们一致在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抗争着,并且从来不乏抗争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日—瑟兰地区是比利时反抗纳粹统治的抵抗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战后,这里又成为比利时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争取工人权益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虽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但成长于这样一个环境,使得达内兄弟自然融汇了这座城市一定的精神内涵。 达内兄弟从小就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上学期间,有一位他们都很喜欢的老师使他们爱上了文学和电影,但是吕克·达内回忆:“生活在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城,并没有很多机会看到电影,时常有一种孤独感笼罩着我们。”③直到哥哥高中毕业,才使得两人的爱好产生了些许的差别。1969年,让-皮埃尔迷上了戏剧,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戏剧演员。他只身前往首都布鲁塞尔去追求他的戏剧梦想,考入了比利时艺术传播学院的戏剧表演专业。而弟弟吕克则继续着他对文学的爱好。在完成列日大学的学业之后,吕克很快奔赴布鲁塞尔去投奔哥哥。此时的让-皮埃尔已经与前往比利时进行戏剧活动的法国剧作家阿尔芒·加蒂(Armand Gatti)相识,并成为了他的助理。记者出身的阿尔芒是一名具有传奇经历的艺术家。他出生于摩纳哥的贫寒家庭,作为犹太人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并侥幸逃生。他一生辗转世界各地从事艺术创作,除了排演戏剧,还写诗、编剧,并且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执导电影。作为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戏剧家,他极为反感那些充满陈词滥调的带有资产阶级趣味的戏剧。同时也拒绝创作那些单纯为了娱乐观众以获得上座率为目的的戏剧。1959年,他在重新修缮的巴黎人民剧院排演的首部戏剧《海蟾蜍》(Le Crapaud-Buffle)便引来评论界的轩然大波。毫无观赏性而言的整出剧目让人们认为这根本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1972年,饱受争议的阿尔芒受到比利时艺术传播学院的邀请来到比利时进行戏剧创作,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重新汇合的达内兄弟开始共同为阿尔芒·加蒂工作。他们首先参与了阿尔芒的一部反映西班牙内战期间由著名的无政府主义战士布维那文图拉·杜鲁提(Buenaventura Durruti)领导的反抗独裁运动的戏剧《杜鲁提特遣队》(La Colonne Durruti)。之后又参与了一部由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学生集体参与创作的戏剧《艾德琳门》(L'Arched'Adelin)。这部戏剧融入了一定的实验元素,工作人员们耗时9个月在比利时的瓦隆—布拉班特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深入到人们的家庭,走访了包括学生、农民等不同群体,在戏剧舞台上除了传统的戏剧方式,还加入了影像和木偶等形式进行呈现,其中的一些影像正是由年轻的达内兄弟摄制的。阿尔芒当时要求他们用录像设备对一位来自东欧的移民和一位曾经离开比利时去西班牙参加战斗的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拍摄,这也是兄弟两人第一次接触到影像拍摄设备,并利用这些工具去介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去。阿尔芒对于达内兄弟的影响,正如他们所说:“正是他打开了我们关于艺术、政治和生活的视野,并让我们开始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