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5)05-0145-09 DOI:10.13718/j.cnki.xdsk.2015.05.020 一、滑稽打闹喜剧电影——一种类型的再确认 “类型片”源于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和电影市场基础,好莱坞电影的长盛不衰,更是得力于类型电影的成熟与繁盛。电影的类型发展是电影演进的表现和结果,也是电影走向商业性和产业化的必然道路。 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特殊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1],也可以说“类型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1],类型是“题材、叙事、视觉风格等诸元素相对稳定,在大量创作、观赏活动的交流中形成的一个动力系统,它在电影工业及其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并最终满足于意识形态的需要”[2]。这些对类型电影概念的界定多采用以主题内容、题材选择、形式风格进行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观念简单且易于接受,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方法并没有把商业生产、市场因素和观众反馈纳入其中。从电影诞生至今,类型电影成就了好莱坞辉煌的电影帝国,也牢牢占据着电影消费市场的庞大份额。有一大批观众乐于接受和欣赏它,是因为“商业化生产的产物,它是生产者按照消费群体的口味精心制作的商品”[3]。更重要的是,类型电影给制片方提供了财务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是预售给观众,因为观众在他们对这部电影进行任何实际的参与之前,就已经对这种类型拥有一种感觉和体验……观众的这种对可预知性的要求与伴随标准化生产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经济利益和谐地结合在一起”[4]。 纵观电影史,类型电影从诞生之初便与商业市场密不可分,制片商为了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尽可能地降低电影投入成本,其方式在于满足观众被培养起来且逐渐形成的观影期待,因此强调影片生产的模式化和观众接受的可预见性,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类型电影的模式: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在对观众口味的迎合、创造中逐渐确立了相对稳定的电影元素的集合”[5]。如果从电影美学角度区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那么类型电影往往与商业电影关系密切,而作者电影则和艺术电影交缠不清。从电影产业良性循环的生产逻辑来看,类型电影正是商业电影在市场大工业模式下的集中表现,其核心是商业特质。 20世纪90年代前的学术观点认为中国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因为中国电影在现代化商业生产中工业流程属性的欠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化发展和大片化道路,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类型系统,如武侠动作片、魔幻片、青春片、喜剧片等。在明确类型电影的商业特性和商业传统的前提下,我们所论述的滑稽打闹喜剧电影类型,也正是基于其作为喜剧电影的子类型在当代电影商业市场的突出表现。 在2013年的华语电影市场,《人在囧途之泰囧》满载着笑闹、荒诞和癫狂,收获了国内市场12.67亿的票房,远远超出了出品方光线传媒预估的3亿票房,完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票房奇迹,作为成本仅3000万人民币的中小投资影片,成为以小搏大取得商业成功的典范。纵观近几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从《三枪拍案惊奇》的肆意狂欢,到《疯狂的石头》的荒诞搞笑,再到《人在囧途之泰囧》的一路狂奔,滑稽打闹喜剧片大量涌现,异军突起。除上述外,代表作品还有《分手大师》《心花怒放》《疯狂的赛车》《疯狂72小时》等,依据这些影片所展示的内容和形态的共通性,它们都可归入“滑稽打闹喜剧”这个喜剧电影的子类型系统。喜剧电影借助形体、表情、语言和心理等喜剧化语言和动作,完成情节进展和人物刻画,营造喜剧效果。这些滑稽打闹喜剧契合了喜剧特征,但与常规喜剧也有很多不同。当代喜剧电影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小品化,注重语言台词的机智幽默;二是滑稽动作,注重动作的夸张诙谐。当代滑稽打闹喜剧电影既不同于冯小刚以语言台词为娱乐核心的贺岁喜剧片,也不同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恶搞喜剧片。这种滑稽打闹喜剧最显著的外在形态是“闹”,以夸张而强烈的动作性造成喧嚣、热闹的喜剧效果;其内在特质则是“喜”,以误会和巧合构造出荒诞、诙谐、幽默的喜剧氛围。 滑稽打闹喜剧已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商业电影市场)的一个主打类型,成为赢得票房的类型选择,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研究电影史会发现,滑稽打闹喜剧电影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溯其渊源,可把目光聚焦到中国电影早期的滑稽短片上。早期滑稽短片是无声电影,在动作性上对滑稽幽默进行夸张和强化,在中国电影漫长而短暂的初创时期(1905-1922),一度曾是国产片中极重要的电影形态。虽然早期滑稽短片在短暂辉煌后并不具备充分的市场活力和完备的类型发展,并长时间被遗忘阻隔在电影史尘埃中,但其所创造的滑稽喜剧打闹诙谐的传统,一直绵延不绝。“滑稽打闹喜剧”的特性和内质,在延续中发生了承传和变构,在当代电影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带来了滑稽打闹喜剧类型电影的复兴。 二、早期滑稽短片——喜剧类型的诞生 处于萌芽和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其影片拍摄和创作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1905-1909年“丰泰”时期;1909-1913年“亚细亚”时期;1918-1921年“商务”和独立小公司时期。中国电影“最初由戏曲片开端,继之而起的是纪录片和故事短片,最后由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完成终点,构成早期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6]。从早期中国电影自身的类型发展来看,经历了“戏曲片——纪录片——短故事片”三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