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电影人凭借自己的青春激情,以先锋姿态书写的《妈妈》、《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湮没的青春》、《周末情人》、《长大成人》等“残酷青春”,也不同于2005年被称为集体怀旧之年所创作的《青红》、《孔雀》、《红颜》、《向日葵》等“灰色青春”,近年来,一大批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青春片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激起了青春怀旧的消费热潮。据统计,2013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作品,青春片占了三席,分别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又名《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其中《致青春》以超过7亿的票房位居第二。而在2014年,青春片仍是国内电影市场的消费亮点,不但数量众多,且《后会无期》(6.29亿)、《匆匆那年》(5.78亿)、《小时代3》(5.26亿)①的单部票房收入也都超过了5亿。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贺岁档上映的《匆匆那年》,无论是口碑还是单日票房方面,均超过了同时段上映的“国产大片”。迄今,国产青春片的市场热度仍在持续。2015年初上映的《重返20岁》,以及前不久上映的《左耳》、《何以笙箫默》都取得了高票房的佳绩。由此观之,国产青春片的成功已不是偶然性的票房黑马现象,它俨然已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一种新的消费景观。深究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成功之道,除了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外,似已蕴含着一些独特的运作和审美功能,但某些怀旧策略中的功能却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警示和反思。从叙述层面讲,它在敞开的同时,又表现为遮蔽,如对“残酷青春”的遮蔽,所展现给观众的大多都是美好的青春;从消费层面讲,它具有修复的功能,观影主体通过对怀旧影像的体验性消费达到情感修复的目的,但修复是否到位、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又另当别论;从文化层面讲,它可能有着一定的缝合功能,如对作为现代性审美的青春怀旧与观影的时代文化背景的缝合,但同时它也常常体现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的缝合。因而,从叙述、消费、文化三个层面来解析当下国产青春片中的怀旧现象,或许会显得更加全面和更加合理。 一、作为一种叙述策略的怀旧与被遮蔽的青春 怀旧具有开放性,通常表现为“敞开”和“遮蔽”两种姿态。怀旧的开放性不仅缘于怀旧自身复杂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还缘于怀旧并不是对现实客体原封不动、机械地复制或者反映。确切地说,艺术作品中的怀旧是一种叙述的审美策略,它所具有的“‘挽歌’式的美感和抒情品质也都不是来自怀旧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它的观照者和阐释者及其对怀旧对象的想象方式和表达样式”②。青春怀旧是电影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题材,不同的观照者和阐释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言说方式。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相比,当下的国产青春片既摆脱了第五代的历史沉重感,也褪去了第六代的现实疼痛感。怀旧在当下的国产青春片中被赋予了强大的叙述功能,它的存在遮蔽了青春的残酷与苦闷,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唯美的、浪漫的、理想主义的青春。这种遮蔽性的叙述策略具体表现为: 第一,故事类型的单一性。我们非常清楚,从整个世界电影发展状况看,青春片的故事类型是比较丰富,也是较为成熟的。例如在好莱坞和一部分欧洲国家里,不仅有《歌舞青春》、《街舞少年》、《舞出我人生》、《爆裂鼓手》这样热血励志的作品,也有《半熟少年》、《滑板公园》、《大象》这样暗喻反讽的电影,还有《美国派》、《邻家女孩》、《大学新生》这样表现青年人性焦虑的影片,更有《惊声尖叫》、《大逃杀》、《暮光之城》这样血腥恐怖的作品。与之相比,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在故事类型上则显得较为单一,无论是《致青春》,还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虽说都是在讲述青春期的爱情,但却很少触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生存环境,往往有意规避青春的躁动与爱或不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浪漫情怀成为审美主调,表层的肤浅的青春期爱的絮语,简化了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也遮蔽了人性的矛盾。这种单一、平面的校园爱情叙述也往往显得较为模式化和呆板,像《致青春》里的陈孝正和郑薇、《同桌的你》里的林一和周小栀以及《匆匆那年》里的陈寻和方茴,他们在校园里相遇,一开始都爱得死去活来,但最后均摆脱不了分手的结局,开始和结束的理由都不充分,有的甚至不合情理。由此可见,当下的青春片采用怀旧策略来讲故事,首先在故事类型上就实施了过滤,所打捞的都是青春记忆中那些最美好的片段,而那些残酷的、苦闷的,甚至灰色的青春却被怀旧给屏蔽掉了。 第二,空间场域的封闭性。除了单一的爱情故事外,当下国产青春片中怀旧策略的另一叙述功能表现在故事空间场域的设置上。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它们都将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设置在校园,把整个故事背景封闭起来,抽离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斩断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给观众讲述的是一段被怀旧“萃取”了的青春,没有一点杂味。从某种角度讲,校园是青春记忆里最熟悉的空间,是最值得怀旧的地方。然而,空间一旦进入叙述领域,就是各种权利话语交集和冲突的场所,就会与各种记忆合谋,使怀旧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样态。《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里的校园、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礼堂,都是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一方面这些场所记录着年轻人的青春成长历程,是值得怀恋的对象;另一方面它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规训着人们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处于校园空间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曾受到来自外部空间(社会空间)硬性或软性、身体或精神的规训,从而产生压抑或各种不易察觉的反叛情绪,有种想要逃逸的冲动。这让我们想起特吕弗《四百击》里安托万逃往海边的镜头,不失为当下国产青春片的一个反面例证。因而,笔者认为以校园作为当下青春片的主要怀旧空间,表现出两个层面的遮蔽功能:一是遮蔽了校园空间本身作为青春生活空间的多意义性;二是遮蔽了校园生活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关联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