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电影理论术语,声画对位(audiovisual counterpoint)截然不同于声画同步、声画和谐或声画一致,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粗心的理论家们加以错误地混淆,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这一术语的提出,有其明确的历史来源;而相关的误译和误解,几乎从一开始就与之伴生。 本文拟从史料勘比的角度,来还原“声画对位”理论旅行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偏移。首先我们将依据可靠的英译本来梳理爱森斯坦(S.M.Eisenstein)等人《关于有声电影的声明》这篇重要理论文献的核心观点。然后考察这篇文章在问世的当年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和中国《电影月报》上的译文,着重指出“蒙太奇”和“声画对位”的概念如何被曲解,尤其是对于声画关系,《纽约时报》的译者和洪深的理解都正好跟爱森斯坦的原意相反。最后,我会尝试在更大的电影理论史的视野中,去定位“声画对位”概念的错失及其重新阐发,一方面是希望以此辨析这一重要术语的真实义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活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于声画关系的想象力。 一、理论原点:爱森斯坦等人《关于有声电影的声明》 声画对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蒙太奇,它最先由爱森斯坦等苏联电影人在1928年的一篇《关于有声电影的声明》①中提出,其基本义涵是强调应充分利用电影中声音空间与画面空间之间的裂隙,制造声音与画面的冲突、碰撞和它们彼此不相契合的戏剧张力,以形塑更为丰富、复杂的表情达意。 这篇文章是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V.Pudovkin)和亚历山德罗夫(G.Alexanderof)联合署名发表的,但是其主要观点带有明显的爱森斯坦印记。文章一开始便称赞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方向,特别是对在声音技术的探索方面走在前列的美国和德国不吝溢美之辞。的确,当时的苏联在技术条件上还不具备全力投入到有声电影的研发、创制中去。然而,就像是在十年以前,当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面临生胶片短缺,反而促成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诞生。现在,爱森斯坦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也正好是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够在理论性的方面提出一系列原则性的前提”。原因在于,苏联电影人注意到,“电影中的这一进步正在错误的方向上被应用。”因而声音这一令人兴奋的新发明,有可能反倒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制造障碍,“甚至还有摧毁现有的全部形式成就的危险。” 爱森斯坦等人所说的形式成就,当然,就是蒙太奇。行文至此,苏联电影人的姿态已从最开始的谦恭,变得多少有些倨傲。文章声称,蒙太奇是创造了电影如此强有力的艺术效果的唯一手段。要使有声电影沿着既有的艺术发展道路更向前进,就必须要将声音元素也纳入到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中来。他们以一贯的偏颇和自信认为,“只有那些深化和拓展了感染观众的蒙太奇方法的时刻才是真正重要的历史时刻。” 如果不是循着这一正确的方向探索,声音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就会展露出来,尤其是当时已开始普遍起来的“对白片(Talking Films)”,被爱森斯坦等人视作“商业化的剥削”,它寻求准确的声画一致,让银幕上正在开口说话的人、正在发出声响的物在同一时间被观众听到他们的声音,乃是满足于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幻觉,是完全不足取的。“以这种方式来使用声音会摧毁蒙太奇的传统,因为每一次把声音附着到一个视觉的蒙太奇片断上都会增加它作为一个蒙太奇片断的惰性,都会增加它的意义的独立性”。也就是说,简单的声画同步会导致每一个声画单元的惰性滞留,从而损害片断与片断之间的动力关系,最终效果是用“并置(juxtaposition)”取代了蒙太奇。 因而,爱森斯坦和他的同事再次强调:“只有将声音与视觉蒙太奇的片断关联起来的对位式的使用可以提供一种发展和完善蒙太奇的新的潜能。”这样一来,在电影中对声音的实验,就“必须是沿着明确非同步于视觉形象的路线来进行……引领我们随后创造出一种声音和视觉形象的管弦乐式对位(orchestral counterpoint)”。这大概是爱森斯坦首次提出“管弦乐式对位”这一说法,写作于十年之后的《垂直蒙太奇》即由此而来,即把声音和画面的整体看作是一部管弦乐总谱,这将成为爱森斯坦后期理论的核心议题。②影像本身就像交响乐或协奏曲中的一个声部一样,它所展开的旋律线处在和声轨的旋律线之间的极其复杂关系中,这种关系是由运动、手势、调性等等来决定的,根本无法用和谐或同步来概括。这些可能引申得出的论点在《关于有声电影的声明》中尚未做出充分的说明。而在后期爱森斯坦的理论探索中,他主要是围绕色彩和音乐的关系展开他极为深奥、博杂的论述的。 不过,就1928年的这篇文章来说,其主要观点至此已很明了:反对声画同步,确立管弦乐式对位。接下来,针对默片艺术发展的瓶颈,几位作者又补充说明,声音技术的加入可以帮助解决字幕、解说性片断等问题。最后,他们竭力申明,“建构有声电影的对位法”不会削弱电影作为国际性艺术的地位,不会使有声电影变成局限于一国之内的市场范围,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促使电影工作者“要创造比以前更大的可能性,使一种用电影的方式表达的理念可以在全世界流通。” 二、从《纽约时报》到洪深的误译 就在1928年,《关于有声电影的声明》先后发表在法国的《艺术生活》、德国《福斯报》、美国《纽约时报》和中国的《电影月报》上面,发表时题目都有改动。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英文和中文的译文,并且中译文是从英译文移译的。更重要的是,两个文本中对“蒙太奇”和“声画对位”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这个误解不仅是字面翻译工作的失误,它直接牵扯到对于声画关系的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