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23(2015)03-0039-07 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艰难转型、摸索前行的过程中,人类历史上流传久远、臻至成熟的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当今仍展现着勃勃的生存活力。传统的学徒制几乎无需国家投入,却能培养出社会必需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多值得学校职业教育借鉴之处。本文着眼于支持学徒制生生不息的教育哲学根基——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并展望其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着力点。 一、教育人道主义——教学认识论的新思维向度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使命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历来在价值伦理领域为人们所关注,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幸福地生存。“人道主义”一词最初就是用来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 教学是一种为人的存在。明显地,教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其第一推论。应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从根本上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人道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为教学中的爱。热爱、尊重、信任是基础,教学要爱“人”,进而帮助学生有爱、会爱、敢爱。然后,才可能转化为向善、崇善。“让教育成为真正为善的事业。”[2]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人道主义,其内在的方法论基础之一是以人为本、以文为用、人文一体。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在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中具有深层意蕴,认为其具体实现必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认识主体的人道意识、人文追求,将能够从更为基础的层面和更为广阔的视野上,为体察、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生活,提供新的更具人性化意义的观念支撑。[3] 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教学哲学根基,如强调自愿入学,学徒前途明确有方向感,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传承,寓教于生活之中,鼓励学业创新等等。由于这些精神和做法隐蔽在技艺传授之中,不易研究者察觉,但却是后人学习学徒制经验、践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被忽视的。在现有的学徒制研究文献中还没有一篇是关于学徒制人道主义精神的文献。在此笔者尝试窥探传统学徒制的人道主义根基,以引起同仁重视,并希望对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有所助益。 二、传统学徒制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自愿入学而非强制 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下,师傅收学徒一般是学徒首先做拜师申请,有时需要申请多次以征得师傅同意接收,因此,传统学徒制下的学徒是自愿求学的。师傅在确认了学徒有强烈的求学愿望以后才会放心地同意收徒。有时哪怕学生表现出一点求学意志不坚定,师傅都会拒绝学徒入师门,或继续考察。学徒制入学考察的严格性是举世公认的,只有具有强烈求学愿望并有从事本行业的潜力的青年才能通过入门考察,拜师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徒,通常在求学过程中能长期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劳任怨。 否则,若徒不愿入学而社会强为之、师强教之,不仅师傅的教授劳而无功,用强教之法也颇不人道。尊重选择,就是体现人道。自愿选择,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强,这也就是现代学徒制招生应强调自愿性的人道主义教学哲学原理。学生不愿学某专业或某课程,迫其选择,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学有所成的,很可能会白白浪费大量教学资源。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是教学民主的要义之一。民主是我国在新时期要努力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现代学徒制,乃至所有职业院校的教学都应该尊重、基于并促进民主的价值,将之作为自由的保障、德性的基础。允许学生自愿入学就是体现学生民主性的首要方面。 (二)学徒明确前途 传统学徒制之人才培养在教学之初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徒的求学不是为了学徒期满的一张出师证书,而是真正掌握技艺、获得生存本领。师徒之间通常会有学徒合同或协议,对学徒职责、学习年限、师傅须传授的技艺等作细致规定。师傅据此规划学徒期内各个方面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徒都有明确的前途意识,不会反复迷茫于自己将来走入社会后能做什么。从而,师徒目标一致,奋斗方向一致。这样师徒制教学的每一步都不会受大目标困扰,从而使教学实施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一般学徒期满后,经师傅考核和行会承认,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学徒成为有独立生产资格和能力的工匠。 这也是当今教育应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人道主义基本原理。学生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成为何人,在迷茫中虚度教学生活,这种情形下的教学就谈不上人道。当今的职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也不应忽视这一点。当前我们不乏符合传统做法的例子,比如厨艺的民间学徒制传承,高级厨师均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儿。当确认年轻人不辞辛苦,愿以厨师为终生职业,诚恳拜师,就会在收徒后,按厨师成长规律循序教之。某一时点,师教到什么程度,徒学到什么程度,双方都有教准确的估计,学徒自身,以及教学都不会突然盲目无方向。 (三)注重隐性知识的价值及学徒的默会学习 当今,学徒制繁生的职业领域,多分布在产品凸显个性化、对品质和新颖性要求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如追求特色的毛笔、刺绣、金银饰品加工等手工艺行业。由于相关职业技艺存在大量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教师无法言表所有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均要求学徒亲手去做,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这种默会性学习体现出的是生成论教学哲学原理。技术技能型教育往往不是仅完成技能传授那么简单,技能背后的人文哲理更加重要,是影响技能发挥和劳作效果的关键要素。好的工匠是用心去做事,无论是在功能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追求卓越,追求不留一丝瑕疵。从这个角度讲,学徒制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技艺学问高深性和复杂性、隐性化特征,不是学徒通过学习几个知识要点和学科观点就能掌握的,需要师生致力于借助职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反复训练的整体技艺生成过程,要求学徒细心体悟,充分进行默会学习。违背这种生成论教学哲学原理,教学必然如无本之木,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