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国家的发展水平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需要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尤其要明确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去30多年的改革既有延续性,更有新的内容。同时要对所涉及的各项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中正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时期的改革步入新的高度。 一、新时期新的发展课题 我国30多年改革在经济上的成效是显著的。其主要表现是:第一,GDP总量2014年达636463亿元,与美国一起进入GDP超6万亿美元的“俱乐部”;第二,人均GDP 2014年达46531元(约合7485美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2014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9.2%,工业增加值占比降到42.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8.2%,标志着我国不仅改变了农业大国的地位,而且正在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结构;第四,城市化率达到54.77%,标志着我国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在这个历史起点上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不是在低收入阶段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要求,而是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发展仍然要靠改革来推动,但发展的内容和动力与过去不完全相同。与前30年改革要克服低收入阶段实现发展的体制障碍不同,当今的改革是要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所遇到的新的体制矛盾。前一轮改革着力解决低效率问题,这一轮改革既要讲效率又要讲社会公平。前一轮改革突出增强竞争性,这一轮改革既要讲竞争性又要增强凝聚力。前一轮改革突出市场化,这一轮的改革是要在市场化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前一轮改革突出企业效率,这一轮改革则要突出政府效率。所有这些都归结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这就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新目标同已经推进并正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目标,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新时期改革的总方向。 1.以改革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过去30年经济总体上是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其原因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所激发的经济增长的活力。除此以外,就经济增长本身的动力来说,基本上是供给要素的有力推动。如人口红利推动高储蓄,高储蓄推动高投资;资源环境供给宽松;农村改革释放出一大批剩余劳动力,有条件实现低成本增长,等等。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与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基数显著增大相伴的是:过去30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供给推动力明显衰减。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源环境供给趋紧,难以承载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第二,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正在消退;第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到来,城市劳动力紧张和劳动成本增加正在增大经济增长的成本;第四,居民的生活水平过了温饱阶段,已经或正在进入小康阶段。这个阶段的居民关心教育与健康问题,也产生了明显的公民维权意识,不会容忍过去的不顾环境不顾生态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告别高速增长旧常态,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面对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考:首先,中高速增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努力达到的。在供给推动力消退的情况下,要达到长期的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需要寻求并尽快形成新的推动力。其次,中高速增长不是降低发展的要求,而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可持续。这就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低收入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方式不能再延续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实际上是倒逼我们改变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空间,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还是低收入发展阶段的结构,其特征变现为两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制造业普遍是高产值、低附加值;二是在技术结构中,很大部分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污染技术,产生了资源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在追求高速增长的格局下,存在一大批过剩的生产能力。这种结构显然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是不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成为应有之义。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向中高端转型,涉及四个方面。第一,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推动三次产业结构水准进入中高端;第二,以科技含量衡量的产业类型进入中高端,包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高科技产品的中国制造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改变高产值、低收益的状况;第四,各个产业采用新技术,包括信息化、互联网+、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显然,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化,是建立在产业和科技创新基础上的转型升级。打破低端产业结构的刚性需要改革,尤其是要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与此相关的改革需要解决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污染产能的保护,以及导致新兴产业胎死腹中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