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联沪港 1949年末,长城影业公司(以下简称“旧长城”)推出了影片《琼楼恨》,该片是这家雄心勃勃的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第三部作品,这部由“中国影坛上摄制恐怖片的著名权威导演”——马徐维邦执导的影片,制作周期长达数月,“旧长城”为此投入了“两倍于其它巨片的资力”,无怪乎当年的广告语不无夸张地宣称,这部“惊心触骨凄婉哀艳谋杀恐怖巨片”系该“年度影坛唯一巨铸”。① 对导演马徐维邦来说,《琼楼恨》也是其作品序列中的一部重要影片。从类型的角度说,《琼楼恨》属于马徐维邦最拿手的恐怖/惊悚片(这无疑是影片最大的“生意眼”),这位素来以拍片认真严谨著称的导演,在《琼楼恨》里倾注了不少心血,他“用了三个月的功夫,把所有镜头一个一个的分好,用极其新颖的手法联接起来,像一串珍珠那样,使全部剧情,缀成天衣无缝”,②冀望在香港东山再起。以“作者论”的角度观之,《琼楼恨》堪称马徐维邦个人风格最鲜明、主题最完整的影片之一。事实上,综观马徐维邦在香港阶段的创作,恐怕再也找不出另外一部影片能像《琼楼恨》这样,如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导演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品格。然而,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包括《琼楼恨》在内的马徐维邦在香港阶段的创作,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③ 马徐维邦是20世纪中国影坛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其电影活动横跨中国电影史的数个阶段,其拍片之多、影响之广,颇值得大书特书。马徐维邦原姓徐,1901年生于浙江杭州,④后因入赘马家而改姓马徐。马徐氏18岁到上海求学,1923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曾在母校及“杭州美专”、神州女校短暂任教。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马徐维邦考入明星影片公司(以下简称“明星”)开办的演员训练所,毕业后旋即加入“明星”,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进入电影界,直到1949年离开上海,马徐维邦在二十余年间辗转于“明星”、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新华影业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艺华影片公司、中国联合制片厂股份公司(即“中联”)、中华电影联合股份公司(即“华影”)等多家制片机构,执导影片逾越20部,并凭借《夜半歌声》(1937)等影片建立了其在中国影坛独一无二的地位。⑤ 抗战胜利后,马徐维邦在上海电影界的处境颇不顺遂(部分原因是他在上海沦陷时期为“中联”及“华影”拍片的经历)。1947年的一篇报道称,“马徐维邦自入‘中电’,好几个剧本俱告流产,真有江郎才尽之叹”。⑥在完成《春残梦断》(1947,与孙敬合导)之后,他一度没有新戏可拍,原因是该片“意识甚深,赏识之人太少,终于售座力不能突破纪录,使中企当局没有请他再接再连的勇气”,以致要自资筹拍新作。⑦拍完《美艳亲王》(1949),马徐维邦再次陷入无戏可拍的窘境。恰在此时,他获张善琨之邀请,于1949年2月间搭乘邮轮赴港,⑧由此开启了他在香港的漂泊之旅。 邀请马徐氏赴港拍片的张善琨,是马徐氏的旧相识,二人在“新华”“中联”“华影”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经历,尤其是张善琨监制的《夜半歌声》,不但助力“新华”迅速成为“孤岛”前后上海最重要的制片公司,而且确立了马徐维邦“恐怖片权威导演”的地位,“标志着恐怖片作为一种类型在中国影坛的崛起”。⑨战后,张善琨因为背负“附逆影人”的罪名而无法在上海立足,遂于1946年来到香港。在成立“旧长城”之前,张善琨曾在1947年与李祖永合作组建永华影业公司,终因与后者发生龃龉而在1948年退出。 马徐维邦到达香港的1949年2月,“旧长城”正在积极谋求扩张。长袖善舞的张善琨克服了资金短缺、没有片场、人才匮乏等困难,一度将“旧长城”打造成战后香港影坛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语制片公司。大体上说,“旧长城”延续了上海的拍片模式: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条件下,仍坚持严谨制作,保证影片的品质;出品影片多为娱乐性的商业片,且类型多样;高度重视影片的宣传营销,充分利用大明星的号召力。⑩遵循这样的制片宗旨,在制作了教化意味浓厚的情节片《荡妇心》(1949,岳枫导演)及历史传奇片《血染海棠红》(1949,岳枫导演)之后,张善琨想到了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马徐维邦,力邀其到港拍片。 值得一提的是,《琼楼恨》的主创人员大都是来自上海的影人,包括摄影师董克毅,布景师万籁鸣、万古蟾兄弟,剪辑师王达云,化妆师宋小江、黄韵文,作曲李厚襄,以及主演王丹凤、顾而已、顾也鲁、洪波等。有“旧长城”主政者的全力支持,再辅之以技艺精湛、配合默契的创作团队,马徐维邦终于有机会实现艺术理想、展现个人风格,于是便有了这部战后香港最出色、也最富争议的恐怖片的诞生。 二、重塑“恐怖” 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上,马徐维邦素有“权威恐怖导演”“权威‘鬼’导演”(11)之称。的确,在马徐氏1949年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当属以《夜半歌声》《古屋行尸记》(1938)、《麻疯女》(1939)、《夜半歌声续集》(1941)等为代表的恐怖片。通过出色的镜头调度、表现主义式的布光,以及(由化妆特技制造的)怪异人物造型,马徐维邦在这些打上鲜明个人风格烙印的影片中,成功营造出恐怖的气氛,他以近乎偏执的方式探索人物幽暗的内心世界,其间更透露出批判封建制度、反抗压迫、向往自由的社会讯息,堪称中国早期类型电影实践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琼楼恨》延续了马徐维邦上海时期的创作脉络,成功塑造了封建大家庭令人窒息的气氛,病态的人物关系、不圆满的爱情、人物毁容的母题,以及替代性的欲望投射,无不唤起观众对《夜半歌声》等马徐氏早年创作的记忆,影片一开场,便将观众带进一个典型的马徐式恐怖情境: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缓慢的横移镜头逐渐对准一所阴森可怖的老宅,伴随着画外紧张局促的音乐,画面叠化成老宅的内景,一名女子的身影从前景中一闪而过,惊恐万状地向景深处闪躲,窗外电闪雷鸣,一个黑黢黢的身影步步紧逼,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女子的身体不断被黑影覆盖,简洁有力的剪辑表现了女子不断闪躲的情形,她最后退至角落,被一双手紧紧扼住颈部,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