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5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收到的与“三农”相关提案最多。为什么大家都关注“三农”问题呢?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不仅是由于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存在的问题最多、最突出,更重要的是因为相关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征用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规模经营制度等重要制度的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最大,最终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合理制度还在探索和激烈的争论之中,还存在重大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形成成熟正确的定论,特别需要深入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民收入低且增加困难、农村比较落后贫穷、城乡差别扩大的“三农”问题突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最终实现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认识“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非农化(即农地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政府垄断征用、招拍挂和土地财政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和主张值得商榷。造成“三农”问题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不在土地公有制。农业分散、小规模经营、土地抛荒、难以合理流转、土地征用和补偿不合理、部分“三无农民”出现、城乡差距扩大、地价房价过高、农民工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化地不化人”、农民不能与市民共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各种涉农涉地腐败问题严重多发、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安置和补偿、农民合法权益被侵犯损害、群体抗争事件不断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土地没有私有化、市场化,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流转、征用、补偿的制度有缺陷,经营管理有问题,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最根本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实现、能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转移、农业也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在建设之中。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并不是土地公有制的必然,也不是不可克服的。 二、中国农村的出路何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三农”问题突出,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国不可能最终实现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那么,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出路何在?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也就是说中国农业最终还是要走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农村集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包括资本)集体所有制为基础、集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集体成员平等享有集体的各种权力、收益和福利的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从中共十八大报告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决定,再到2015年中央新的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发展集体经济,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不断在口头上说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不少地方实际上却是有名无实,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掏空、架空、虚化、瓦解集体经济。而且,现在很少有人明确提出要不要和怎样真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自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集体提留以后,以前所说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现在已经只剩下“剩下都是自己的”,再加上乡镇企业大部分改制,转变为股份制或私有制,除了名义上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实际财产权,除了各种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和征地补偿之外,大部分农村集体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收入来源,没有了经济基础,不少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名存实亡,集体已经无力兴修农田水利、搞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应有的服务,甚至连正常运转都困难,不得不靠借债维持。不少农村之所以出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各家各户“各顾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打麻将赌博成风、邪教蔓延等现象,与集体经济的衰落不无关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现在已经成为不少农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 中国现在究竟应该怎样深化农村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进一步明晰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开始逐步实现邓小平晚年提出的“第二个飞跃”的阶段。因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克服了人民公社制的缺点,适合农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经营使用权的要求,使农民拥有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形成了农地经营得越好农民家庭收入越多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农户增加农业投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基本上保证了城乡农产品的供应,以较低成本满足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劳动力和土地的基本需求,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给农民提供了最后一条保障线,避免了农村大量“三无农民”(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大面积的城市“贫民窟”出现,维持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的基本稳定。但是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或缺陷:经营分散,规模狭小,应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家庭生活风险的能力差,不易解决人地矛盾(人多地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规模经济的矛盾,难以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生产分散、规模小、效率低的缺陷。应该说,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缺陷的存在,是现在“三农”问题特别突出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完美无缺,仅靠现行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就能不断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就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三农”问题。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都表明,长期依靠现行的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已经不行了,必须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中国现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就是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农业的“第二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