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6-0058-06 一、前言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而教育投入的增加是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第二、三产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其对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由于该阶段教育在我国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其发展规模和质量也往往被忽视,目前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和投入重点也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深入分析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探讨该阶段教育投入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对于确定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经费投入重点,改革经费投入方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学者们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样本,国内外学者就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路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罗默和和卢卡斯先后建立和发展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1961)则把教育视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余值法得出了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有33%归因于教育的发展的结论。Barro and Martin(1999)指出,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Benhabib & Speigel(1994)、Devarajan(1996)、Blundell(1998)以及Blankenau(2006)[2-4]等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验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到教育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学者通过不同的计量方法,测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虽然由于样本选取和方法的不同,所测算出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有差别,但大部分研究都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如范柏乃等(2005)利用1952-2003年度的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的数据,计算出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4%[5];谭永生(2006)借鉴C-D生产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模型,核算出我国1978年到2003年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5.72%[6]。杭永宝(2007)借鉴Denison和Maddison的方法估算了1993-2004年间中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以及本科以上教育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郭庆旺、贾俊雪(2009)则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认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水平的影响总体上较为模糊[8]。 上述研究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大多是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总体分析,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十分匮乏,对于该阶段所包含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与路径的对比分析也较为欠缺。本文借鉴C-D生产函数,利用1995-2012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并对比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投入与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期对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重点的确定与投入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计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又称C-D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美国1899-1922年期间制造业生产中,资本和劳动要素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时得出,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Y表示产出,A为技术水平常数,L、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α>0,β>0,且α+β=1。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入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人力资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鉴于此,我们将教育投入作为一种投资形式纳入分析,将生产函数中的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
与教育投入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投入H的乘积,
在此基础上假设H为教育投入EDU的函数,
,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对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