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基本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闸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要条件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涉及我国最根本也是最艰巨、最复杂的政治改革,核心是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类似“生物链式”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1.两大改革(政治与经济)成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战略枢纽。 如今中国出现“一条腿长”(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条腿短”(政治体制改革)的现象。两大改革协同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协调、配套、均衡并形成合力,成为一大难题。 2.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政府的“水库思想”。 各级政府构成一个个“水库”,权力越大的政府拥有越大的“水库”,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竞争”,构成“以政府为核心”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出现与市场经济对立甚至对抗的尴尬局面。政府利益独立化与孤岛化,如何消除“政府水库思想”并转化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 3.城乡矛盾的根源:传统的政府体制。 城乡竞争的本质是“政府竞争”。城乡矛盾本质上是政府配置稀缺资源,农村根本不是城市的对手,农村稀缺资源“倒流”城市,尤其是农村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倒流”城市,成为“三农问题”的一大根源,人为加速拉大城乡差距。这是“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难以根治的体制约束。 超大城市的政府,资源集中度最大,城市病也最重。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均出现行政背景下的稀缺资源竞争,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乡镇政府在稀缺资源竞争上处于劣势。“政府竞争”必然出现内耗现象。如今“分税制”演化为“分钱制”,地方政府利益的“独立化、孤岛化、单元化”,资源配置“水库式”现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十分突出。 4.区域经济的后台是地方政府。 “半市场、半计划”的体制,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的最高指挥者,地方政府“水库思想”、“行政壁垒”,资源配置行政区域化,不少政府项目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负债巨大,按照破产规则,有的地方政府不知破产多少次?!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底特律破产”,根源是传统的政治体制。 例如,弱小的地方政府根本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为了吸引投资,不得不牺牲资源与环境,成为跨国公司“蚕食鲸吞”的最佳对象,国家利益损失惊人。 例如,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投资3000亿元,至今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如果与天津滨海新区融合发展,一定比现在好得多。两者从地理上比邻,“行政区划”成为政府合作的最大障碍。 5.中国经济社会的总问题是“政府问题”。 政府问题的本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政府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冲突。全国51149个地方政府,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政治细胞、经济细胞、社会细胞”,像商人追逐自身利益“短期最大化”,每届政府追逐“短周期效应”。中国经济社会好比“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遇到地方政府的“制度障碍、机制阻碍、体制阻力、利益分割、利益分离”,统一大市场被行政权力分散、分离、分裂、分割,区域孤岛经济。“行政保护式发展方式”成为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最大保护伞。 6.“平面化思维方式”很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有一个观点:“大社会、小政府”,政府让位于市场,服务型政府,公共财政,经济社会发展全部依靠市场。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过度市场化乃至绝对市场化(本质上是彻底私有化)将是一场灾难。越是好的市场,越需要有效的行政干预。政府全面退出市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遵循丛林法则,中国必然进入阶级社会。政府的存在价值在于寻找、创新、控制、坚守“市场化与私有化的绝对边界和效用边际”。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这是改革的底线。 政府全面介入市场经济,配置稀缺资源,出现不少“花架子工程、政绩工程、命令式经济、官员型经济、换届式经济”,政府负债猛增,政府成本惊人,行政效率低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立乃至对抗。 7.哲学反思: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 现代经济无论是西方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均是“政府加市场的复合体、杂交体、生命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政府与市场的“杂交”,构成现代社会新的“基因”,发挥各自的天然优势又克服各自的天然缺陷。 二、行政体制改革:遵循市场法则和政治法则建设专业分工型现代法治行政 1.改革新思想:从“水库思想”上升为“江河思想”。 将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条块矛盾)形成“一个个水库式”改革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式”的大格局,打造国家经济体,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实现中华民族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2.改革新思路:地方政府“一分为二”。 中央政府基本保持不变,地方政府“一分为二”:行政政府和经济政府,好比一棵大树,根系和主干唯一,树枝合理分岔,分工中协同,力量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