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02(2015)02-0063-06 叙事是以事件的转变为前提的,它意味着从一个事件转向另一个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叙事就是一种“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组织到一条包括事件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的因果链中的方式”[1]3,叙事意味着时间性,因此,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才会提出,叙事是叙述者与时间进行游戏。运用电影手段对时空进行压缩或延展是电影独具魅力的地方,因此,叙述者如何安排时间是电影创作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时间得到重新的安排,叙事才存在。 一、“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我们可以从对时间的选择、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时距(时间的变形)三个方面来考察“十七年”(1949-1966)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叙事时间。 (一)时间的选择 叙述者面对的银幕放映时间是有限制的,伸缩度非常有限,叙述者必须把现实世界中无限的时间纳入到一个有限的时间范畴内。 世界是多向度的,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空间会发生无数的事件,而且,各自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是对叙事来说又都是重要的事件,必须有所交待,但银幕上不可能同时呈现两个时间,只能把共时性的事件排列成历时性的事件。 因此,叙述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时间。在罗兰·巴特所说的“将现实转换为言语”的过程中,放弃是必须的。有些创作者往往拘泥于史实,或者不忍割舍任何材料,或者不善于进行概括,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这样就会让次要的东西占据了宝贵的篇幅,冲淡核心内容的分量,而成熟的艺术家却有去芜存精的本领。选择或保留哪一段时间,可以依据这四点原则。 第一,保留跟表现主题有关的时间;第二,保留跟情节推进有关的时间;第三,保留跟塑造人物有关的时间;第四,保留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发观众更多思考的时间。有些时间段虽然看上去和故事情节的推进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通过它可以反映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可以更立体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它也可以成为文本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面对浩繁的时间世界,能够表现出极强的选择、集中、概括的能力。“十七年”时期的创作者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出色的。因为受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创作者已经把对“典型性”的追求内化为一条相当自觉的创作原则,渗透在从创作构思开始的每一个阶段。 以影片《上甘岭》为例,叙述者对时间处理就显得收放自如。实际的战役共持续43天,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经过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产生了无数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那么,应该凸显哪段时间?最终,编导选取了三个阶段中最残酷、最足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英雄品质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把坑道斗争阶段作为影片的核心时间段。但24天坑道战的时间跨度也不可能完全搬上银幕,因此,叙述者又面对时间选择的问题,叙述者从生活出发、合乎逻辑地把重点放到水的问题上,作为主线、矛盾的焦点贯穿全剧。创作者这样的时间处理方式,从完成影片的效果看是极佳的,战争的残酷性有了,人物的性格出来了,矛盾冲突也更集中。 同样在时间处理上,《农奴》的创作者也做得相当出色,导演能够利用节奏的变化、时间的选择对重要的环境、段落进行渲染。如影片的开头,从直冲云霄的喜马拉雅山化入雅鲁藏布江镜头,再化入喇嘛庙的金顶,摇到喇嘛吹长号的长镜头,导演用两分半钟时间展示了西藏特有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对于从未在银幕上出现过的西藏,这样的描绘是必要的。紧接着是强巴的母亲和戴着木枷的一队农奴向领主交粮的两个长镜头;强巴背负老爷前往解放军驻地一段,也运用了多个镜头进行渲染,不是轻描淡写一扫而过,而是突出了统治者的千钧重压及被压迫者的愤懑之情。 (二)时间的顺序(时序) 现实中的时间不可逆转,以线性的状态向前推进,事件的发生有先后时间关系,叙述者完全可以按照事件本身的时间形态展现出来,这是一种相对简便的方式,也是叙述者经常采用的方式。叙述者面对时间这样一种可变的因素,经常采用的有两个选项,即顺叙和倒叙。 顺叙:常规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时间处理方式是顺叙,以故事时间本来的前后顺序来叙述事件。它的优点是这样的时序安排和观众的审美经验一致,并不需要观众在不同的时间体验中穿行,容易让观众有认同感,是一种对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比较省心的方法。“十七年”电影中大部分的时序安排是顺序,但如果所有的影片都选择同一种时序,那就失去了探索其他时序的机会,也不能体会到时序的变化有可能带来的叙事的活力。同时,从顺序本身来考察的话,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有可能因为面铺得太开,而使整个叙事结构显得松散。 时间倒错:时间倒错有两种形式——倒叙和闪回。倒叙是通过某个主人公的回忆,比较完整地叙述故事来龙去脉的一种叙事时间安排方法,中间一般不会再有意打断叙事的进程(也有叙述者先把故事的关键情节呈现出来,然后再话说从头)。影片《南岛风云》就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倒叙整个故事;《柳堡的故事》也是通过连长的回忆来讲述故事;在影片《芦笙恋歌》中,拉枯族老人用了整整50分钟回忆在国民党统治下一对恋人的不幸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