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它是电影发展史上最古老、也是产量最多的一种影片形式。倘若试图定义短片,总会不自觉的陷入一种两难境地,除了时间长短的区别之外,短片几乎涵括了电影概念中的所有理念,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很难找到简明的标准或者清晰的特征用于短片的定义。
图1 2003-2004德国短片生产总量时长统计[2] 短片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Short film”或“Filmlet”,德语中对应为“Kurzfilm”,“Kurz”即为短的意思,与电影“Film”合在一起,即短片。弗雷德里克·利维(Frederick Levy)在《短片拍摄101》该书的开篇“短片是什么”中回答了短片长度的问题:“一般来说,一部正片的长度是90分钟到两个半小时,有时会更长。显然,短片比正片短。短片的长度可能是30秒至30分钟,有时更长,制片商史蒂夫·海因也指出:你可以让人制作20分钟的短片,甚至是45分钟的短片……一部短片的最佳长度不要超过10分钟。”[2]目前,有影响的电影节和大型评奖活动几乎都将参评短片的长度定在30分钟以内:德国短片奖将时间限定为7分钟至30分钟之内;以“一分钟承载无限可能”为宣传口号的“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One-Minute Film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更是将短片拍摄时长限制在了60秒之内。德国联邦电影局(FFA)明确提出为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德国短片提供资助。 从德国短片协会(AG Kurzfilm)所发布的德国2003-2004年短片制作总量的片长比例数据(图1)分布也可看出:在德国,超过了75%的短片时长是在15分钟之内,甚至超过60%的短片时长是在10分钟之内的。 在德国,短片主要的制作格式是由胶片格式及录像格式组成,如表l所示[3]: 从上表中可知,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兴起,数码产品的普及,短片的制作工具已经多样化,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电影胶片,包括新兴的媒介手段:数字Betacom、Betacom SP、DV、数码相机等等。德国每年制作2000多部不同长度的短片,比十年前短片总产量的两倍还多,且数量在不断增长。[3]86如此大量的德国短片,到底能否吸引观众,短片的发行渠道又是怎样呢? 短片于当代更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与形象的传播行为,大部分的短片其实并不能像商业“大片”那般利润丰厚,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去制作与拍摄。对于影视专业学生与从业者来说,拍短片是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展示。短片的短小与成本的低廉是他们艺术探索与实验的方式,短片成为了一种通向影视成功之路的媒介;对于大众来说,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与简化,网络与移动媒体的兴起,拍短片更多成为了个体的自我释放与认知的表达,短片以另一种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视频短片,广告短片,宣传短片或是在中国兴起的“微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新媒体艺术的呈现,其本身的电影属性及审美功能都发生了转变。在德国,短片主要的追求还是在记录、实验、叙事等理论之上的创新与拓展,而广告和商业目的被放到其次。虽然数字与网络技术给短片的创作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海量出现的短片视频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影像作品。 具有文化意味的行为,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的记录,对观众接受的考虑提至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德国短片极为重要的要素,记录、实验、动画与故事,一直贯穿着德国短片的发展,并相互影响。 一、德国短片发展史
每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史都有高潮和低潮,德国电影在诞生的一个多世纪中,也是几经沉浮:由最初世界领先地位的“先锋”实验性,到“二战”及战后的平庸化;及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奥伯豪森宣言”的提出及“新德国电影”辉煌时代的到来,在“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后期,德国导演们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历史责任感及批判精神,在艺术手法上做了不少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出新的美学追求。但由于德国人过于强调形而上学的艺术表现与永恒,大部分德国电影色彩晦暗、过于注重心理描写(尤其是阴暗与邪恶)、偏爱表现人性的扭曲方面,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以表现外面世界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西方人精神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西方社会的全貌。而对“二战”和东德的反思,更让多数德国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严肃厚重感,过度的压抑与电影对白及脚本的晦涩难懂,使得德国电影甚至会出现“国际得大奖,国内不卖座”的尴尬局面。电影如此,短片亦是:片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某些共性及抽象性,重视写意,与情节动人的其他国家短片相比缺乏观赏性和娱乐性。德国短片经历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疲软与沉寂,随电影一起,转入了追随美国好莱坞商业化的步伐,突出表现为轻喜剧的风潮。经过十年之久的娱乐嬉闹,从90年代末开始,作为康德和黑格尔的后代,雄厚的哲学根基和艺术底蕴赋予德国导演一种有别于他国的哲学气质和深沉内涵,受“Dogma95”运动影响,追求纪实美学理念的一批德国年轻电影人,开始自觉矫正娱乐商业化的电影理念,关注现实,通过更加自然质朴的创作风格直面现实生活,“形成一种日常琐事与重大社会现象,戏剧性和微小的感动不可分割的叙事态度。”[4]从而推出一系列逐步得到国际影坛的认可的短片佳作。像劳恩斯坦兄弟的《平衡》(Balance)赢得了1990年奥斯卡第62届最佳动画短片奖,一部7分钟的木偶动画片,以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作为切入点——生活在同一天平上的五个人,必须考虑到其余四个人,否则就会因天平不平衡而坠落。而当他们为了争夺一箱珍宝忘记平衡之时,最终走向毁灭。短片以德国人特有的思辨,深刻表达了一个社会生存的哲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