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弱化 2014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达到296亿元,同比增长36%。这一令人惊叹的数据,正是十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狂飙突进的缩影——年均超过30%的增速已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引发全球瞩目。票房的增长以及相应的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扩张,已成为电影产业化改革的重要合法性支撑。随着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的经济属性、商品属性以及娱乐功能被前所未有地强化,也出现了内容生产狭窄化、媒介功能单一化的另一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年中国电影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产业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不断被淡化。 从民国时期的《神女》《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左翼电影,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从新时期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到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秋菊打官司》、黄建新《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等系列影片,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影主导性的创作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电影的“现实主义”主要是一种艺术观念,涉及对于电影的媒介认知和功能属性的定位问题。按照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电影不仅是一种提供娱乐快感的工具,同时更是艺术家以实录精神反映社会、观照社会并进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新千年之后,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推进、电影艺术观念的嬗变,“现实主义”这个曾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词汇在电影生产、创作和研究中已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弱化。在艺术观念上,曾经作为主导的启蒙主义、理想主义的电影观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电影观取代,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由于产业突进、票房激增以及随之而来的名利诱惑,“票房”成了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关键词。它为整个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形成了全行业的一种浮躁空气。票房成为衡量一部影片、一个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成为电影人最大的挑战。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是,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开始耻于、羞于谈论艺术,倒更愿意谈论商业和票房。一个知名评论家在谈论《黄金时代》的票房失败时奚落道:“管它什么模式,赚钱是硬道理。不赚钱的任何模式都是耍流氓!” 产业化大潮之后,类型化、商业化开始成为电影生产中占据绝对主导的意识,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得不说,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创新精神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票房至上,娱乐至上,在这样的艺术观指导下,电影变成纯粹的用于赢利的娱乐工具,娱乐价值变成终极价值,而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却变成被嘲讽的对象。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甚至也延伸到电影研究当中,近些年来,电影类型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已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成为显学,而电影艺术研究、电影文化研究则成为冷门和边缘。价值理性在实用理性、工具理性的全面冲击下已不断弱化。 娱乐是电影重要的功能,类型生产是电影产业的基础,票房则是维系、推动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些都毋庸置疑,然而,如果整个电影业都被商业和票房绑架,必定是不正常的现象。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样的电影艺术观、媒介功能观的指引下,社会价值被放逐,中国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最后逐渐变成了现实的平行线。这种对现实的远离在产业化十年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其一,远离现实的古装大片潮。2002年,张艺谋古装动作大片《英雄》横空出世,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注入了信心和活力,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但与此同时,本片也开启了持续至今的古装片热潮——从2002年的《英雄》《天下无双》《河东狮吼》开始,2003年的《天地英雄》,2004年的《十面埋伏》,2005年的《无极》《神话》《七剑》,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墨攻》,2007年的《投名状》,2008、2009年的《赤壁》《三枪拍案惊奇》《画皮》《功夫之王》《三国之见龙卸甲》《江山美人》,2010年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赵氏孤儿》《大笑江湖》《大兵小将》《锦衣卫》《剑雨》,2011年的《龙门飞甲》《白蛇传说》《画壁》《武侠》《关云长》《倩女幽魂》《鸿门宴传奇》《战国》《武林外传》《最强喜事》,2012年的《画皮2》《四大名捕》《铜雀台》《王的盛宴》,直到2013年的《西游之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四大名捕2》《忠烈杨家将》等片,连续12年,每年都有古装大片投入制作并占据年度票房榜的前列。根据笔者综合统计,12年中合计36个三甲席位,古装片竟据有21席,占比达到58%之高,而古装片更有7年占据年度票房冠军宝座。作为一种类型的古装大片,其存在合理性本无可厚非,但具有如此持续性影响力的古装片热潮,放眼中外电影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一热潮,是市场现实需求、经济赢利驱动、时代审美趣味、规避审查风险等综合因素的产物。虽然古装片的绝对比例并不高,但它们多为话题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磅炸弹影片,足以在观众心中造成强烈的印象,同时对于整个电影行业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这些古装大片在形式语言方面越来越极致化,追求华丽的影像、繁复的造型美感、震撼性的视听语言、奇观化的观赏效果,对观众的感官冲击力已几近极限,然而在另一方面,这些发生在遥远过往、历史时空的虚拟故事,在其绚烂的外表下,或者充斥着抽象的人性主题、概念化的人物关系、造作的叙事动机(如《英雄》《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王的盛宴》等),或者将历史变成戏说娱乐的舞台(如《白蛇传说》《画壁》《战国》《武林外传》《三国之见龙卸甲》等),这使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仅仅承载感官欲望,与当下的时代心理、社会现实完全无关的空洞的能指,自闭式的自我循环。即使其中较为优秀者(如《投名状》《大兵小将》等),也因年代、主题等因素而与现实缺乏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