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5)03-0042-09 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5.03.004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电影作者论”。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他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导演应当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想法,特吕弗将当时法国盛行的“优质传统”作为主要的抨击目标,试图用个性化的导演来创作与“优质传统”影片相对抗的电影。 Cahiers du cinema(《电影手册》)是法国战后一份十分重要的电影评论刊物,参与者是当时年轻的影评人及电影理论研究者,年纪最大的就是André Bazin,他是“Cahiers du cimema派”的精神导师。Cahiers du cinema的主要作者是日后成为电影导演的Francois truffaut、Jean-Luc Godard、Jacques Rivette等。1954年左右,Truffaut开始在Cahiers du cinema提出“导演是电影真正的作者”一说,认为电影的灵魂不是制片(producer),不是编剧(scriptwriter),而是导演(director)。他认为导演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相当于有意识地创作严肃文学作品的作者,因而提出作者论。[1]16 在特吕弗的心目中,让·德拉努瓦的《驼背人》《阴暗之处》,克洛德·乌当—拉哈的《热恋中的管子工》《情书》和伊夫·阿列格莱的《梦幻匣》《黎明的恶魔》等,都属于应该批判的“优质传统”影片。 “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和新浪潮一起成为了《电影手册》最为热门的论题”。[2]9不久就在英、美以及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是为了电影的变革,是为新浪潮电影运动而提供的理论前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电影运动而作的一种运动策略;或者说,以法国《电影手册》为代表的“作者论”理论,试图打破电影市场化藩篱,提高电影导演的地位,试图将新生的电影抬高到与历史悠久的文学相同的地位,以此彰显电影导演的个人作者风格,那么,在“电影作者论”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其自身有了适应性的变化:“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电影作者论”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电影作者论”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然而,将“电影作者论”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却遭到了理论界的批判性非议: 是否可以合适地认为电影有一个单一的作者。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作者的存在不必要求人们去相信有电影语言,因而把电影看成是一种文学文本,因为在这个语境里,“作者”一词涵盖一般艺术家,而并不仅仅指那些创作文学文本的艺术家。导演主创主义理论家,例如安德鲁·萨里斯曾经主张,一部电影可以有一个单一的作者,并在大体上将这个作者定位为这部电影的导演;虽然他们在这一点上有分歧:人们应该将电影导演看作一个实际的个体,还是一个关键的结构,即隐含的电影作者。一些哲学家已经反驳了这些主张,他们认为,由于主流电影由大量的合作者创作,这些合作者包括作家、演员、导演、作曲家、摄像师,等等,所以,这种电影的单个作者决不会出现,我们应该把它们看成是多重作者的产物。[3] 但是,在实际上,“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特吕弗提出作者论,希望提高电影导演的地位,使之等同于文学中的单一作者。”“按‘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导演即相等于文学的单一作者,其作品要有个人风格、个人视野,而且能够持续地在作品中展现。”[1]162“作者论分析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结构方法:它的办法是用揭示‘深层结构’(导演的个性)来解释和评估‘表层结构’(他或者她的电影)。”[4]1显而易见,电影作者论,无论是作为一种批评的方法还是策略,其要义就是将文学的批评方法借用于电影,探寻或讨论的是电影作为文学的题材、主题、结构、风格和视野,“作者论的说法主要有三:1.导演经常处理同一主题或题材。2.导演有一套鲜明的个人风格。3.电影能够表现导演的个人视野,通过电影可以看到他如何处理事物,对世界的看法。‘视野’指导演的态度与立场,并不等同‘世界观’”。[1]16 所以,如果追寻“电影作者论”的源头,在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的前后,法国女评论家克劳德—埃德蒙·玛格尼认为,电影已到了与“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的时代。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刊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明确主张“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这些都是站在文学立场上对电影导演的思考。 在美国知名影评人托马斯·沙茨看来,“电影作者论”这种批评策略可以“作为对电影的内容导向和情节主题的分析的另一选择”,可以“被发展用来论述外国电影制作者”,甚至可以“被设计用来重新考虑这些好莱坞导演”。这是因为,“作者论批评家主张,为了理解商业电影制作的艺术性,我们必须用对视觉风格、摄影、剪辑等各种其他因素更为细致的考虑来补充主流批评对影片‘主题’的关切,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导演的‘叙述声音’”。[4]12“回顾起来,作者论和类型批评支配好莱坞电影研究似乎是十分合乎逻辑的。这两种批评方法确实是相互补充和平衡的,因为类型批评处理的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影形式,而作者论批评赞许的则是那些在这些形式中有效工作的电影制作者。”[4]13可见,电影作者论批评即是一种建立在文学批评基础上的导演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