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9-0017-04 我国设立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制度选择。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上移,为社会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过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改革试点的战略研究工作,并于同年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开始从国家层面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实践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既取决于办学条件,也受生源影响。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应用技术大学应设置怎样的入学标准,招收什么样的学生?瑞士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职业会考制度,为建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提供了丰富经验。 一、职业会考制度的背景: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 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求,促使瑞士政府改革高等教育。1993年,瑞士将全国50多所高等职业学院按地区合并成7所区域性应用技术大学。2005年、2008年联邦议会又批准成立了两所私立应用技术大学。在瑞士官方分类中,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学术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机构(ISCED 5A),而非职业技术类高等教育机构(ISCED 5B)。与传统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不同,应用技术大学侧重与职业相关的应用研究,旨在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开设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筑学与建筑规划、化学与生命科学、农业和林业科学、经济与服务、设计、健康和社会工作等八个专业,有230种本科学位项目和70种硕士学位项目。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硕士学制1.5年~2年。自设立以来,应用技术大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现阶段在校生数约79,000人,占第三级A类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② 根据联邦经济、教育与研究部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入学条件的规定,学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进入该大学:(1)持有联邦职业教育证明的学生,通过职业会考并获得职业会考证书,可免试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2)通过普通高中会考的学生,有一年以上相关职业领域的工作经历,也可免试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此外,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应用技术大学入学考试,取得入学资格。约42%的人通过参加职业会考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服务以及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通过职业会考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则超过60%(如18页表1所示)。
二、职业会考的功能和内容 瑞士于1994年设置职业会考(Berufsmaturit
t,BM),并通过立法和规定,将其逐步完善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一项招生考试制度,开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的通道。职业会考作为衔接两级教育的关键一环,必须还原到教育体系内,才能明确它的功能和定位(如图所示)。
职业会考的功能 瑞士中等职业教育有两种形式:两年制职业教育项目和3~4年制职业教育项目。两年制职业教育项目主要针对实践能力强但学力较弱者,旨在为他们提供一般的职业教育。通过结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明,并升入3~4年制职业教育项目继续学习。通过3~4年制职业教育项目的学习,学习者不仅应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和融入社会所必需的语言、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还应具备个体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关于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完成学习并通过结业考试后,可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以此作为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或劳动力市场工作的资格证明。 应用技术大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的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它的选拔标准可被概括为“联邦职业教育证书+职业会考证书”。根据证书所代表的能力要求,这一标准被概括为“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由中等职业教育跨过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中间空缺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职业会考尤其是职业会考准备课程来弥补。 职业会考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职业技能的深化和拓展也在考核范围。鉴于联邦职业教育证书可证明学习者已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会考更突出对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系统知识的考核。职业会考证书作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ISCED 3B)和应用技术大学(ISCED 5A)的桥梁,要求学习者既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证书持有者应能够:(1)应对经济世界和社会中有挑战性的任务;(2)认识、理解并融入复杂的工作世界;(3)在自然和社会情境中反思职业能力和职业经历;(4)对自己、他人、社会、经济、文化、技术、自然等负责;(5)挖掘新知识,发展想象力和人际交往能力;(6)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反思、整合,将其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7)除母语外,掌握另外两门官方语言和英语,并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