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政府、市场、学术等各种社会力量联合推动的一个结果。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在座的各位对于此次论坛的支持。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电影如何用文化担当来培养引导观众》。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在过去十年所面临的主题是产业和市场,一方面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自身文化行业的改革,使得市场的突围与产业的崛起成为电影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文化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提出来就显得不太合时宜。但是中国电影也的的确确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产业与市场的奇迹,现在票房成绩是稳稳的“坐二望一”,并且还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放眼世界,美国基本上是稳中略有下降,全球增长率大概只在5%左右,但是中国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率,所以刚才毛羽局长提出的“中国是全球电影行业增长的引擎”这一说法是毫不夸张的。去年66部电影过亿,这相当于每个月都有5部以上过亿票房的电影,这是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辉煌成绩,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创造出来的票房成绩远高于在美国本土市场。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整个好莱坞电影把中国作为它在海外最为重要的可增长市场,在商业战略上作出了很多调整。比如《变形金刚4》增加了差不多半小时的在中国拍摄的戏份,其实这半个小时没有太大必要,并且在播出之后,世界舆论大多对此持负面评价。但是由此可以发现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主要的好莱坞电影企业,比如六大公司基本上跟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士尼”这些传统的大牌媒体集团融合在一起的,美国电影还是有很多传统电影的气质。有人说要打造中国的“时代华纳”,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中国的电影业无法与传统媒体融合,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媒体业,特别是对于电影至关重要的电视行业,基本上是事业体制,虽然它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生产产品的主体是一个事业主体,无法在市场上与电影融合,而电影恰恰是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运行的。因为传统媒体业与电影的体制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贵——互联网。中国电影其实是最早跟互联网密切联姻的电影行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仅是中国的优质企业,而且是世界级企业。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起来的,这与电影业在气质上天然吻合。所以这一年互联网企业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企业不仅自己做电影公司,而且投资电影并对电影的营销起一定影响作用。比如说现在网上售票在电影销售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一定程度上即将扼住我们的咽喉,这是这两个领域之间全面融合的开始。我预计未来几年这种融合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所提供的产业升级对于影院是一种挑战,互联网会创造出非常广阔的“后影院”市场。尤其2014年广电总局对视频行业进行了监管,以后没有经过审批的外国电影不能进入视频网站正版推广与观看,这就意味着观众对于国产影视内容的需求会大幅增加,换句话说,将来互联网将用各种方式争夺优质电影资源。因此,电影市场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 过去几年,几大视频网站培养的付费用户每年都在成倍数地增长,中国用户都已经习惯从电视或互联网上接收观看免费视频内容,但最近两年已经逐渐培养出优质用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在互联网上付费观看电影。而且最近也启动了一些电视院线,这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讲,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后影院”的升级。每年的电影收入的统计口径基本上还是十年前的模式,版权转让与版权销售的收入也需要统计到电影行业中去,这是电影行业的辉煌业绩,其实“后电影”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介入一定会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如果再不进行这项统计,以后将逐渐看不到它的发展脉络和过程。 2014年“网生代”这个词语非常流行,其实这个称谓一方面是指互联网IT进入了电影,比如说网络游戏、网络小说,2015年可能一大批网络小说将被改编成电影,也包括动画电影,大部分票房好的动画电影都是从互联网IT改编过来的,大量互联网素材、元素会进入电影作为主要内容出现。当然,还有一个所谓的“网生代”是指在互联网上“活”起来的人纷纷成为电影人,比如说肖央最开始是做“微电影”,现在成为大电影导演,其实包括韩寒、郭敬明等一群虽然是以小说起家,但是后来他们的粉丝群都建立在互联网上,所以这样一群人都会进入电影行业。其实“网生代”还有一个概念,它就是“网生观众”的指称。2014年是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20年,在这20年中,从十多岁开始玩互联网游戏的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电影的核心受众,互联网伴随着他们长大,在他们身上拥有天然的“互联网”气质。 其实互联网在中小城市中的普及和利用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了。大城市由于人们信息获取的多元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相对而言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还十分有限,但是在中小城市,互联网基本上就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所以实际上中小城市的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超过了大城市。有时候大家会觉得互联网的某些内容好像比较低俗、低质,因为这些内容本来就不是为城市白领、中产和精英以上的观众准备的,是为广大二三线城市的“屌丝”青年准备的。因此它天然的带有向下沉的取向,这样一种精神气质进入互联网、进入电影行业之后,电影发生了很多改变。老导演基本上败走卖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是受互联网气质浸染长大的一代人。过去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大城市白领的趣味决定着票房的走向,那个时候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影,至少要有大牌明星,甚至要有一定的国际化程度在里面,一直是《英雄》那种气质的电影有票房。但是从《失恋33天》开始,再到后来的《泰囧》,以及2014年两部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大闹天宫》《心花路放》,八部票房过五亿的电影,大家会发现一个新趋势——决定着电影趣味的不再是城市白领,而是二三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女青年更重要,小镇女青年决定了电影的趣味。这一点可能是跟过去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整体上的电影趣味在这几年发生了重要改变。那种大制作的、精良考究的、投入成本很高、偏历史偏硬派的电影基本上不太能够创造非常高的票房,即便像《智取威虎山》口碑一边倒的好,但是在票房上并没有赢过《心花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