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语境:不可逆转的断裂 2014年,日本东北大震灾核泄漏第三个年头已过。毋庸讳言,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后的福岛核电站泄露,带给已经走过逾一个世纪的日本电影不可逆转的非连续性。在此基础上,2013年底以来社会、政治、经济、产业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给日本电影创作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断裂。 从社会环境而言,日本社会阶层的断裂分化在加速。后“3·11”时代,社会基本形态改变。消费文化研究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书中提出,日本社会有“向下流动”的趋势。原本是“一亿总中流”的稳定社会结构,正加速衰退,中产阶级逐步分化进入上流阶层和下层社会即“下流社会”。①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环境,在电影产业范围来看则是观众人口增长停滞,12-69岁的人口中有近一半人口从未涉足电影院。② 从政治环境而言,2013年12月6日获日本国会通过并于12月10日施行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将与外交、国防、反恐、反间谍相关的情报列为“重要秘密”而不予公开。该法案因有可能侵害国民的知情权、推动日本走向战争而引起各界强烈反对。 从经济环境而言,在“安倍经济学”总体框架下,虽然就业率有一定上升,个人消费仍处低迷,一定程度上导致作为服务业的电影产业横盘。消费税自2014年4月1日起从5%提高到8%,导致电影票均价上涨,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一价格是1945年以来最高位。日本票房成绩自2012年起排在美国、中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三。2014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探120∶1,与2012年9月相比贬值幅度已超过50%。这直接导致折算成美元后的日本票房成绩大打折扣,只占全球总票房不到5%的份额。 从产业环境而言,2014年,已臻成熟的日本电影市场走出了小幅上升曲线,透出行业积极突破局限的努力。全年共有492部本土影片通过分级③;公映电影1184部,其中本土影片615部,进口影片569部,无论本土影片、进口影片还是总数,均达1955年有统计以来公映部数峰值;全国票房2070.34亿日元,同比增长6.6%,本土电影票房合计1207.85亿日元,市场份额达58.3%,连续七年过半;观影人次1.61亿,同比增长3.4%。④但宏观经济掣肘、制片委员会制度架空原创、电影人口增长缓慢、对外输出压力重重等问题暂无改善空间。 二、理念之争:新右翼电影的抬头? 电影从来不仅仅是电影,日本电影人对于政治的敏感已在多个历史重要时期显现。近年来政治环境的更迭,不但使电影人的理念之争由此走入一个小高潮,也体现在电影创作的意识形态之中。 2013年12月3日,由高畑勲、山田洋次、降旗康男、羽田澄子、新藤兼人之子新藤次郎五人作为发起者的“反对《特定秘密保护法案》电影人之会”成立。随后,宫崎骏、周防正行、小栗康平、黑泽清、是枝裕和、桥本忍等超四百名电影人响应并声明:“战争期间电影界的前辈们被迫歌颂战争。我们站在他们的反省之上,才能迎来战后发展。以民主主义精神为基,对这部褫夺知情权、限制言论自由的法案,是可忍孰不可忍。”⑤2014年日本电影演剧工会组织例行劳资斗争“春斗”,提出的方针是“阻止宪法改恶、攸关和平与生存权”。⑥由多名著名电影人牵头成立“电影人宪法九条会”,目的是维护《日本国宪法》中关于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的第九条。⑦该组织于2014年10月成立十周年之际犀利指出,安倍政权就是“安倍法西斯”,是将日本导向战争之国的极右政治。⑧ 2013年12月21日,战争片《永远的0》公映。影片讲述的是参加律师考试连续六年名落孙山的健太郎和勉强糊口的自由撰稿人庆子这两姐弟,无意间得知英年早逝的外公是神风特攻队员。姐弟遍访其战友和故交,却得到各执一词的回答:拥有卓尔不群的飞行技能、胆小怕死、勇敢无畏。最终,他们还原了外公的完整形象:怀着对妻女的无限眷恋,怀着对少年兵赴死的惜才和不舍,怀着以一己牺牲换取些微和平的大义,他驾着零式战斗机冲向心惊胆战的美军。姐弟俩心中涌起家族爱、对战争的重新认识和面对未来的勇气。《永远的0》原是新右翼文人百田尚树的同名畅销争议小说,经商业片老手山崎贵之手腾挪成恢弘大气的民族历史大片,并起用冈田准一和三浦春马出演以扩大人气。影片累计票房收入破86亿日元,观众700万人次,是2014年本土票房冠军,在历年实拍本土影片中也占据第6位,⑨并获得安倍晋三站台。 《永远的0》之所以能广受欢迎,也许源于两位主人公的“下流社会”身份引起的强烈共鸣。影片如小说一样引起广泛争议。宫崎骏批判说:“根据一本瞎扯淡的战记改编,还在继续捏造神话,说什么‘以零式战斗机为傲’之类的……这种片子从来都是出现一大堆白痴,到处撒花说零战这个零战那个。”⑩作家石田衣良则新造了一个日语词汇“右倾娱乐片”来形容《永远的0》,认为只能从其中读到“一种‘可怜’的感伤”。(11)电影“使人隐约担心现在的形势有回归战前的危险苗头,那就是逐渐萌发的强韧的大众性,以及藏匿其中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12)也许山崎贵与原作者百田尚树一样,“从未肯定过战争”,希望描写“生存”和“莫要风化战争”的主题,(13)但这种“乍一看是高举普世大义的主观性善意,其带来的加害行为,轻易就倒错为去责备不理解这个‘真意’之人”。(14)以《永远的三丁目夕阳》等庶民人情剧起家的山崎贵,在《永远的0》一片上有失风骨。恰如是枝裕和批评纪录片创作时的言论:“即使有崇高的意志支撑,翻案已有定论的东西,那不叫纪录片,那是捧臭脚。”(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