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5]04-0059-08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影业逐渐繁荣。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会因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足而陷入停滞;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造成障碍。1921-1927年间,启蒙与呐喊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潮,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动荡和转型之中。在这种氛围中,与商业关系密切的电影不时陷入困境。此时,有着深厚生活底蕴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帮助,使中国电影得以走出低谷,继续向前发展,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的出现。自此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成为热潮。 一、电影在繁荣中面临困境 就1921-1927年间的实际状况看来,中国电影当时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困境之一:自身的硬件条件不足。主要体现在电影公司缺乏、影戏院数量少,而且在电影题材、电影类型方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困境之二:外国影片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电影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影响。 至1925年前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已步入初步繁荣期。据统计,1924年出品14部,1925年近59部,1926年105部,1927年近120部。①程步高在《国产影片调查录》中指出:“国制影片业始于民二之亚细亚公司专摄滑稽短片,不足以引起国人之注意。迨至民十,始见情节影片,而此业遂见勃兴。近二三年来尤见发达,公司之创办有如雨后春笋。迄今已成立者,约六十余处。”②1924、1925年中国的电影业可以用“星星之火”来形容。1925年,马二先生在《北京电影事业情况》中指出:“年来我国之电影事业极为发皇,然制片厂只有上海一隅。余地则仅有开映影片之剧馆,而无摄制影片之公司。北京虽为首都,亦复如是也。现今北京之电影剧馆计有五处:一、东安大街真光戏院;二、东安市场明星影戏院;三、东长安街平安影戏院;四、绒线胡同中天电影台;五、西珠市口开明戏院。”③虽然这种繁荣只局限于上海,但与以前相比,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其他城市的电影业规模虽小,但呈上升趋势。据1924年9月27日出版的《中外经济周刊》第81号的报道:“广州电影渐见发达,非但旅居外人表示欢迎,即华人之前往观览者,也为数日增。广州城内有影戏馆六家,共可容座客四千二百人,每日下午及晚间各开演一次,座位分四等,票价自一角至五角。最风行为诙谐戏片。所用机器,购自香港及上海,美国出产,但大都为已经使用者。”④上海、北京和广州电影业的情况,可视为当时中国电影业的缩影。 除了电影公司及电影院的增多,关于电影理论的讨论也明显增加。此时的电影理论,原创者不多且显得零散,相关者大多为国外译文。由此也可推测,当时的电影理论界取的是借鉴、消化和吸收的思路。如《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于1926年第24卷第2期发表了《电影教育问题之检讨》。该文是曾绳点翻译苏联《民众教育》杂志的文章而来。此后《教育杂志》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 在当时,电影教育与电影立法是讨论的焦点问题。如南陵私立尚志学校潘复的《电影与社会教育》讨论了电影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该文认为:“盖电影之特长,在能摄社会中万不能形容之变态一一现于银幕上,使观者如醉如痴,怀疑置身其中。而同时制片者之劝善惩恶,及灌输种种新智识之苦心,亦于无形中深印观者脑际矣。由此观之,电影不诚为社会教育之唯一利器乎?”⑤该文还谈到了电影的弊端,认为可能为不正当的恋爱提供场地:“电影开演之时,必熄灯火。于黑影憧憧中,难免不有暗中摸索,以就其不正当之恋爱者。果如是也,则电影之场,反为万恶渊薮矣。”⑥宋介的《电影与社会立法问题》讨论了电影立法的重要性。⑦ 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一个重镇,电影理论逐渐发达,电影公司也慢慢增多。但在繁荣的背后,是后劲的缺乏和危机的出现。这种情形可以用《中外经济周刊》1925年第107号所载《中国影戏事业》来具体呈现。该文指出,“中国影戏事业之进步,虽不能与欧美各国同其速率,但国内已有制造影片公司若干家,颇有逐渐推广之趋势……中国影戏业进步之迟,原因不一……惟中国故事种类不一,究竟何种最宜演制影戏,制影片家及批评家意见迥异……中外商人现在中国所演影片,率为浓带欧美色彩之近世故事,剧中人物之举动、状态以及服饰,在风气开通之处,尚有能领略者,若在内地,每多格格不入之弊。编制影片,费用甚巨,非有多数影馆,俾能周流开演,则营业范围狭小,获利甚难。现在国内可演中国影片之戏馆仅七十余家。据上海某大影戏馆经理估计,如编制一种规模稍大之影片,使之轮演于上述七十余家之戏馆。其收入仅足偿还制片成本。若欲余利,则须出演于华侨繁多之国外地点,如南洋海峡殖民地及菲律宾等处……中国之材料人工虽比欧美为廉,但迄今尚无欧美规模之中国大影片,且料一时亦无图制此项大片者。”⑧该文还指出,“在上海发起影片公司之中,其业已失败者有中国影片公司、东亚影片公司、大东亚影片公司及新亚影片公司。至新近组织者亦有数家,即(一)明月明月影片公司……(二)大中华影片公司……(三)普育电影公司……(四)昆仑影片公司……(五)大陆影片公司。”⑨从这篇文章可看出,1925年左右的中国电影业危机渐现。不仅仅是电影公司缺乏、电影业营利困难、影戏院数量少,而且在电影题材、电影类型方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解决办法,诚如这篇文章所指出的:“中国之戏,大概多涉古迹,所扮角色,往往代表数百年以前半神话之人物,华人观之,辄聚精会神,富于兴味。此项中国古剧甚多,大可改编影戏。”⑩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种发展思路,也预示着中国文学将在此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