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沿着技术进步路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组织升级等内容。产业升级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本目标是产业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不论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海南经济特区要将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任务。 一、产业结构升级 海南现阶段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面临三个任务,一是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二是各产业内部深层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三是产业在地域上的优化配置。 (一)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海南三次产业发展呈现出的特征是:1992年前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排序为一、三、二;1992年后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排序为三、一、二。从1985年按三次产业划分GDP开始,第二产业始终居第三位,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始终没有超过14%。产业结构演变是有规律的,即一、二、三次产业依次转换递进的趋势。而我省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上背离了这个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30%-50%之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在19%-21%之间徘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992年已高达49%。 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和结构,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第一、三产业的同时全面实施工业化战略,大力推进现代工业的建设,奠定工业基础,构建工业体系,振兴支柱产业,扩张工业规模,提高工业水平,把国民经济增长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上来。按照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到2000年GDP构成中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7:34:39,排序由1992年的“三、一、二”格局变为“三、二、一”的局面,工业占GDP比重由目前的14%提高到20%,2010年提高到30%。 (二)三次产业内部深层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海南的基础产业。由于自然条件独特,海南农业目前至少有六大优势产业,即: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冬季瓜菜、热带水产、南繁育种和天然橡胶。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业成本利润率逐步提高,特别是热带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点。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趋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拓宽流通渠道,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一是改造传统产业。我省传统产业主要是“两黑两白”,即橡胶、铁矿、蔗糖和盐,这些传统产品昔日都曾辉煌过,都曾有过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历史。但由于产业技术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老化,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大部分传统产业相继陷入困境或徘徊不前、市场低迷、产品滞销、效益低下和负债沉重的不景气状态中,其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产业大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发展产业,即尚未进入产业衰退期,还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和发展潜力,经过改造可以达到正常发展的传统产业部门;一类是传统衰退产业,即那些已进入产业衰退期,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老化产业部门。针对这种状况,一是要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传统发展产业,如橡胶加工、铁矿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耗,改善生产和产品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焕发其生机和活力;二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地收缩和资本存量向其他高增长产业部门的有效转移。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传统产业面临的基本问题。糖厂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饱”,因此应对现有多余的设备进行淘汰、报废、转移、调整与转产,同时要对过剩劳动力进行合理分流与安置。据分析,海南制糖业、采盐业、部分纺织行业和皮革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二是推进战略产业。海南发展石化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应把石油化学工业作为海南的战略产业给予全力推进。海南确立重化学工业发展战略是工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客观需要,是产业成长和进口替代的需要,是赶超型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发展重化工业是海南现实的产业优势:油气、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资源型重化工业;港口资源丰富,发展对运输成本敏感的重化工业有比较优势;而且当前正面临新一轮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成本推动下将把一批重化工业移向海外,海南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十分优越,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足南海油气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通过资源的开采、利用、加工,形成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产业群,大力推进重化工业发展。 三是振兴支柱产业。海南工业支柱产业是油气化工、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等,这些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既符合海南发展实际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实施产业政策,大力振兴支柱产业,促进产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