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我国领土一部份,原属广东省管辖,157年前被英国强占。 16年前英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3年的时间,终于在1984年9月26日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19日双方正式签字,翌年5月27日两国政府举行《联合声明》批准书交换仪式, 《联合声明》正式生效。根据《联合声明》,中国决定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 日止为香港过渡时期。 香港的过渡时期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内地经过80年代初期初步开放,到80年代中期就进入大开放时期,与香港进入过渡时期发生在同一个历史时间,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基于制度差别的开放,却为香港新经济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内地,主要是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同)也利用香港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实现着经济转型。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经济转型,香港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而内地则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双方在经济转型中进行经济整合,目前,两地的经济已基本实现整合,一国两制经济也已基本成型。 过渡时期的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整合,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两地的工业已建立起“前店后厂”的模式 战后香港经济发生两次转型[1]。发生于50 年代的第一次经济转型确立了制造业[2]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香港制造业具有劳动密集型、轻型、微小型和低增值型等特点,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的大发展,到70年代中期日益受到迅速发展起来金融业、贸易业、航运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等的挑战,日益受到地价、工价高涨的困扰,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日见尖锐。但是,香港制造业由于其本身和政策上的原因,没有象韩国、台湾、新加坡那样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而是极力向岛外寻求低成本市场。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以其廉价的土地和劳力,展示了作为世界性出口加工基地的前景,吸引着香港厂商内迁投资设厂。 经济特区最初实践的成功,证明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特区作为对外政策的窗口产生了两个方面效应:一是内效应,特区某些政策不断向内地扩大,内地加快了对外开放速度,不断放宽对外来投资的限制,不断扩大开放地区范围,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厦漳泉三角地区直到进入90年代全方位开放。另一是外效应,被内地对外开放政策最先调动起的香港资本,经过几年的试探性投资之后,对于从1984年开始的大开放越来越坚信不移,迅速越过特区窗口,首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找到更理想的低成本市场。这个市场尽管投资环境尚不完善,但在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上,吸引力巨大。据估计,当时在经济特区投资,生产成本可降低一半,进入珠江三角洲一带则可降低一半以上,因此香港制造业厂商锐意内迁。目前香港制造业已有超过75%采取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内迁,一些工业行业如纺织、制衣、电子、塑料、制鞋、手袋等则有超过85%内迁,其中绝大部分内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广东省。据报道,至1995年底,港资在广东已利用的外资中占75.39%,在广东开业投资的3万多家“三资”企业和2万多家“三来一补”企业分别有80%和超过90 %由港商创办,香港制造业70%以上已迁入广东[3]。雇佣工人近400万,这是目前香港制造业工人的7~8倍。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约10年时间,香港完成了第二次经济转型。这一次转型和上一次转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内的因素”发挥了作用。转型期间,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使内地走上工业化道路。这个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是两地工业整合过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香港厂商把制造业的生产工序主要内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而把香港作为在内地生产活动的控制和服务中心,提供加工装配以外的服务,包括产品设计、品质控制、采购推销、组织转运、筹资集资等等,人们把这种整合称之为“前店后厂”。 2.香港制造业内迁,不限于某些行业,而是整个工业基本内迁,从而使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广东和华南地区迅速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但内地的工业化也深深地打上了香港的烙印,实际上香港厂商把整个工业结构搬到内地,“前店后厂”的工业整合,没有超越低增值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工业阶段。 3.香港制造业内迁过程已基本完成,并且分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香港本岛工业和大陆工业,香港与内地这种跨地域的工业整合,已形成荣损与共的关系。 尽管人们认为这种“前店后厂”的整合属于较低层次,还有待于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整合充分体现了两地优势互补,并且已经达到一体化的程度。 香港的本岛工业实际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内迁的制造业,在经济转型期也在努力升级,这是少数;另一部分是生产工序内迁的制造业,其总部设在香港作为大陆工业的控制和服务中心。工业对香港的重要性正越来越为港人所认识,已有迹象表明,未来的特区政府,将改变传统的“积极不预政策”,代之以扶助工业的政策,包括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制造服务业。 香港的大陆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大发展,现在实际上已面临着70年代中期香港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转型升级。大陆工业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不再是低成本市场,而且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工业已不可能成为进一步工业化的动力。香港的大陆工业将面临三种选择:搬回去,再内迁,就地升级。搬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再内迁将失去地缘人缘优势,最可行的办法是就地升级,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大陆工业也要实行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能否实行工业升级、实行增长方式的转变,决定于设在香港的控制和服务中心。这是九七以后,两地工业一体化更上一个新台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两地的贸易航运业已确立了出海点与腹地的关系 香港与内地的贸易航运往来,可能追溯到百余年前,但只有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两地的贸易航运关系才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