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合作创新模式,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有效手段。物流金融包括动产/仓单质押等存货质押融资、买方信贷融资和卖方信贷融资等几种类型。物流金融业务横跨金融业、物流业、融资企业(特定行业)等多个行业,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涵括贸易、结算、融资、保险、物流等多种商业环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也使得物流金融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问题。2013年以来,长三角钢铁贸易行业、青岛港有色金融行业等均出现了质押物权属不清等物流金融风险事件,中外运长航出现监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在物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构建起有效、可靠且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业务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动态信息安全理论模型(P2DR)的运作机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主动性和提前性等特点,为物流金融模式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途径。 一 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综述 风险通常指的是某种不确定性[1],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主体利益的变化,而且往往这种变化呈现为负向变化,即损失。学界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物流金融风险识别。韩弢将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可进一步细分为宏观政策与行业系统风险(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区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供应链竞争风险、供应链协作风险和供应链控制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则包括信用风险(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物流企业信用风险)、质物风险(价格风险、质物形态风险和销售风险)和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和具体操作风险)[2]。郭佳从物流金融运作阶段对风险进行细分为质物确认阶段风险(授信企业资质、经济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入库阶段风险(单据合同风险、操作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库存管理阶段风险(质物安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和出库阶段风险[3]。李莉分别从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个参与主体研究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信息系统和技术保障、法律纠纷处理能力)、物流企业监管风险(经营实力、技术实力)、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融资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融资企业信用控制状况、质押物货权风险和质押物变现风险)[4]。 (二)物流金融风险评估。在对物流金融风险识别研究的基础上,何明珂、钱文彬等人运作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起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5]。李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物流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6]11。潘永明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行业状况、物流金融运营状况和第3方物流企业综合实力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利用专家组打分的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起评估体系[7]。 (三)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李婷、徐琪等学者都针对物流金融的具体风险提出了防范控制策略。李婷提出了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5级监管[6]11。徐琪研究通过构建面向信息流的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管理体系实现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创新和企业经营运作创新的协同管理,达到降低风险的目标[8]。 二 P2DR风险防控体系概述 P2DR模型又称动态信息安全理论模型,是目前在网络安全防护中广泛采用的一个安全模型。P2DR模型通过安全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等四个模块构建风险防控循环运作机制[9](如图1),持续地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有效保障。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风险安全威胁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变化、普遍化和持续化等特点,许多机构依托P2DR模型构建了安全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图1 P2DR 风险防控模型 在P2DR模型的运作过程中,策略模块包括制定风险防控的基本安全策略、安全策略的调整方式和周期,此外,策略模块还包括如何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细化成具体的安全细则和执行保障。在策略指导下,防护模块主要致力于搭建“防火墙”,即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如何通过隔离、过滤、转发、访问控制等手段一方面保护核心的信息不会外泄,另一方面将风险威胁抵挡在外面。考虑到在网络运作过程中,内外部信息的沟通交流无法杜绝,甚至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沟通交流过程中也隐藏着风险威胁,所以P2DR模型的检测模块把重点放在动态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检测,其主要方法包括了信息检测、系统扫描和操作记录审核等多种手段。而响应模块主要工作除了包括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外,还包括快速处理突发性的事件。 P2DR模型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安全体系,在日常运作中从物理环境、制度、人员、管理、技术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落实构建起风险防控机制,并借助主动式的风险检测手段和快速响应机制将风险遏止于预兆,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 基于P2DR的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模式 物流金融构建在物资流动之上,故在风险防控方面也应以预防控制物资流动中的可能风险为核心工作内容。P2DR的运作机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主动性和提前性等特点,为物流金融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