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5)01-0005-10 一、整体状况 2014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年份,也是中国电影丰盛中被议论最多的一年,从市场指标高升惹眼到文化争议不断,从创作风潮巨变到代际更替加剧,从类型丰富中的单一呈现到选择观影的单一中的复杂,从评价的矛盾性到观众口味的蹊跷性,等等,都使得中国电影在攀升中面临更多的现象复合存在。 就市场指标而言,中国电影曾经在上半年依然略显危机,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票房137.43亿元中,国产片66.34亿,进口片71.09亿,国产片被进口片超越。①而在5月23日内地票房突破100亿大关时,国产片票房约为56亿元,占有一定优势,但6月则是进口片的天下,逆转趋势令人担忧。好在下半年中国电影发力,以青年导演创作撑起票房收益主体,一度胜券在握的300亿票房的新突破,不料止步于门前而落空,最终总票房为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②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的大踏步跃进令人欣喜,从2010年越过100亿票房到2014年逼近300亿的增速匪夷所思。而这一年相应加剧的是对于电影文化品质的批评不绝如缕,新的创作获得高票房的时候,多数都招致批评或者疑惑,在新一代的观影拥戴面前,电影文化精神的传统认知大惊失色,包括对《小时代3》《后会无期》《分手大师》等等的批评,和票房高涨形成巨大反差。文化疑惑前所未有地凸显,而审美失落也和现实产生冲突。 相伴而生的就是创作风潮演变与创作队伍的改观。这一年青春题材创作、喜剧喧闹作品总是占据重要位置,承续前一年的青春题材创作热潮有增无减,上半年收益良好的前5位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同桌的你》《北京爱情故事》都是超过4亿票房之作,多数为喜剧和青春故事。这一年曾经是市场支撑的不少重要导演的作品被冷落,如《黄金时代》《太平轮》等,加上期望和现实呈巨大反差的张艺谋的《归来》与姜文的《一步之遥》,呈现出远不及青年导演创作受欢迎的态势。而因拍电视剧和电视电影成名已久的导演转道拍摄的大电影,却多数被市场冷落,如下半年上场的著名电视剧导演赵宝刚的电影处女作《触不可及》,高希希的《露水红颜》和汪涛的《全城通缉》仅仅获7000万、4000万、3000万的票房,在不上亿元羞于提及(全年过亿影片达66部之多)、5亿票房才能进入年度国产片前十名、上6亿才是年度总票房前十位的背景下,显然失落明显。时代转瞬之间,就将人们吵吵嚷嚷久未实现的对新生代电影人的呼唤实现,成名导演的市场感应最为强烈的反差时代到来。相比而言,新生势力创作的朝气大大凸显,令人欣喜。 此外,2014年同时呈现出口碑未必好的创作收益大的趋向,而愈发强调艺术性作品的被冷落与被忽视依然如故,强化趋奉市场娱乐的创作被抬高,创造亿元票房电影的数量激增,高期待创作却失落异常等等。这一年度评论界议论纷纷,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不一,既是创作呈现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也是对于创作的态度有了更为多元看待的可能的时代变化所致。而创作数量和票房的攀升,导致更多观众参与观赏电影,这一年度城市观众数量8.3亿人次,同比增长34.52%。②口味不一和需求增大,评价的多样性也必然产生。最为重要的是,电影的主流观众——青年们的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而实际上代际更替中难免产生看不懂的电影、被诟病电影、不是电影的异态电影等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而最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网络化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电影呈现,时代必然推动的互联网改变电影生态更为明显,在弹幕电影、众筹电影、网络预售、大数据电影等的不断出现中,电影区别于传统的挑战展开。 二、议论焦点 2014年中国电影的社会关注度提高,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在社会思潮和文化波及面上都大大增大,包括正向的和反向的。电影在不断掀起社会大众的议论。如,2014年明星演员张默、房祖名等若干人因为吸毒而被警方拘捕、文章等演员因为婚姻和出轨导致的社会评论,让演艺圈事端得以放大。这一方面似乎也歪打正着地说明了电影的社会高关注度,演员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与自身约束力的错位;另一方面也在证明,电影在多方面成为大众消费和评价的重要对象,电影的影响力是和文化关注的广度相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谈话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责任担当,在这一年上升到更高层面,创作开放和社会道义伸张、本土感染与世界影响等,都有赖于影视界继续努力。 但毫无疑问,2014年的中国电影更为开放而多元,如何持续开放多元,并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是摆在中国电影面前的难题,综合全年看,中国电影的潮流波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包括类型集中、导演代际更替、市场巨变、审美趣味变化、档期演变、网络影响等,构成2014年中国电影的热度风向标。 (一)类型聚焦——青春创作火爆的现象 青春怀旧创作自2011年的《失恋33天》开始,到2013年已经蔚为大观,“都市题材、反映青年人生活的中小影片成为社会话题,银幕上洋溢着一片青春气息。”[1]2014年末,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上映,在不断被青春电影消费的人们,疑惑还有多少可持续性观影可能时,该片一路上扬,收获了近6亿元的高票房,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于青春电影的议论话题。中国电影似乎进入了青春不断投入的时代,2014年延续前一年度中国电影的青春回潮,让电影创作与主流观众——年轻人,最大限度地密切呼应。青春创作和青春电影成为显耀的现象,前已述及,青春电影成为电影的主打对象,形成凸显却类型单一的市场景观。一批青年创作者跃升到主流市场的前列,开始支撑国产电影创作。这一年从市场获利的郭敬明、韩寒、宁浩、张一白等等,到艺术活力凸显的路阳的作品,使中国电影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聚焦青年情感和怀旧情态的创作成批呈现。《匆匆那年》所讲述的,依然是校园故事,却显然有别于一般校园高中生的课堂嬉闹,男女主人公的懵懂和情感的萌动,被更为复杂的情节所勾起,这是一种针对80后的青春记忆的寻找,按照电影故事的叙事走向,高中好友举行婚礼时,陈寻因被一个叫自己大叔的女孩追问以往情感,而回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方茴,在那些从怦然心动到刻骨铭心的情感纠葛中,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瞬间被细致地剖白,因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羁绊。在从高中到大学的青春岁月、从千禧年到非典肆虐年代的记忆中间,青年们的情感萌动、升华,最后无奈的结束中,一个浓缩了80后记忆的故事勾起无数人的怀想。如何需要珍惜却不知道其可爱,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任何青春岁月都可能有的懵懂的爱和对爱执著的投入,却可能因意外而被放弃的伤痛,成为当下电影主要观众群咀嚼的情愫。怀旧是青春电影招引各个年代人们的妙方。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细节讲究,让乔然、林嘉茉、赵烨等剧中人成为80后整整一代人的表征,都怀想过为爱情矢志不渝,曾经对他人坚守纯真,却因为命运的难料而有过的美好或折磨,如今正像匆匆而过的岁月,有过却依然没有淡漠,已经成为无法忘怀的记忆。尽管饰演者年岁偏大令人遗憾,但细部的情感勾起的回忆却真切动人,没有苟且的完满,却有希望的追求:结尾镜头中男主人公凝视着巴黎桥头转身出现的女主人公的倩影,让人们明白似乎遗憾依然可以补救,失去的也需要勇气重来追寻,而跟随记忆去回味生命中的甜蜜酸苦,显示出匆匆离去的那年充满无限美好。怀旧就是缅怀美好,这对于电影梦而言,自然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