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动画表演体系”是指动画片中人物行为呈现的基本范式系统,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物表演“基本风格”或“基础形式”系统。比如在西方戏剧表演中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系统、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体系等。在一般故事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基本的表演系统:一个是自然的、以人们一般日常生活作为参照的系统,另一个则是舞台表演的系统(如喜剧和音乐歌舞片这样的类型化电影)。从美学上看,这样二分的系统大致上对应了“再现”和“表现”的范畴。动画片也不例外,其表演的系统基本上也是二分的。 一、动画表演的两大体系 如果说一般故事电影的表演体系是以模仿生物自然行为为主要手段的话,那么动画则刚好相反,它是以“表现”作为其基本表演手段的,一般称之为“弹性规律”或“动画规律”。而再现的、模仿的方法,在动画表演中则被称为“仿真”或“模拟”。 (一)弹性系统的由来 动画的弹性系统究竟从何而来?这一问题迄今尚未看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本文并非专门研究弹性系统,只是在研究中国动画表演系统时绕不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得不进行一番思考。 一般认为,动画起源于法国人科尔,他从1908年开始制作动画短片。“一张画自动地一笔一笔地画好,然后在观众眼前又变了形状。线条会象条虫那样蠕动,又象许多毛线一样绞缠在一起;一个舞蹈的女人突然变成一只象……”①显而易见,动画的表演从一开始已经是弹性的了。在科尔之前还有美国人勃莱克顿,勃莱克顿是逐格拍摄的发明者,他第一个把动画与真人的表演置于一部影片之中。在他1906年制作的影片《滑稽脸的幽默相》中,我们看到漫画人物吃惊时的高抬眉毛以及小狗的跳跃,尽管在动画的表现上还比较粗糙生硬,但那种试图表现弹性的欲望却一目了然。再往前找便是动画的祖师爷法国人埃米尔·雷诺,雷诺制作动画作品是在电影发明之前,他的动画作品我们今天是看不到了,从他作品的造型来看,不属于讽刺漫画,而是接近于今天的“可爱”漫画。根据电影史的记载,雷诺有一部作品名为《更衣室之旁》,其中有关海鸥飞行的镜头引起了观众的惊叹,当时的报纸披露(1895年5月15日《小时报》):“观众对于海鸥飞翔的表演特别感到惊奇:它们向前飞着,逐渐飞远,最后逐渐不见了,景况的逼真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幻觉。”②而这种效果的取得,显然不是弹性的方法,“雷诺在设计他的海鸥时(可能还有他的划船者),还是利用马莱的连续照片,把它们绘成图画”③。通过摹片(逐格描摹胶片影像)取得的画面显然属于仿真,而不是弹性,由此推论,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小故事,除了其中个别片段使用了仿真的手法,其余部分人物的表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好的仿真,也就是主观上想要仿真的表演,但是仿得不好(没有引起观众的赞叹);另一种便是弹性化的,也就是夸张的表演。 如果是第一种推论,我们便要往后退回到勃莱克顿的作品去,但是勃莱克顿发明弹性化表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电影史没有记载。如果是第二种,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不过我们无法继续在动画中寻找了。动画似乎从一开始便“天然”地具有了仿真和弹性两种表演的系统,仿真的系统比较好理解,因为照相术的发明在前,人们已经知道通过照相的方法能够获得逼真的自然图像。那么弹性表演呢?在动画之前又是什么人发明了弹性的表演呢? 由于连续动态呈现的技术到此(雷诺)为止,再往前追述便不再有可以呈现连续的、动态形象的媒体,因此我们只能考虑是因为造型的原因,使人们联想到造型如果“活动”所可能需要的动作。这样,我们便进入了漫画的领域。在漫画的领域中,很早便出现了“活动”的倾向。在中世纪,将动物拟人化是漫画(雕塑)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人兽混搭的手法在漫画中一直沿用到今天。可以推理的是,如果将动物的行为沿用到人的身上,这个人物的行为必然是弹性的。从18世纪开始,“一种新的漫画风格——将人物形象怪诞化、畸形化的风格已经出现”④。这一漫画风格对应的人物行为必然也是夸张的、弹性化的,我们在19世纪著名法国画家杜米埃的漫画作品中看到,他的漫画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强烈的动感,他大量描绘动作之中的人物。另外,法国漫画家夏尔·菲利蓬把法国国王画成一只梨的四幅渐变画《四只梨子》⑤、德国漫画家卡斯帕·布劳恩把外交官面部表情画成七幅连续图⑥、以及柏林漫画家将德国陆军元帅弗兰格画成八幅连续变化的表情等⑦,都已经是弹性动画表现的先声。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判定,动画表演的弹性规律不是什么人发明的,而是经过漫画长时间酝酿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即可以使用夸张而富有弹性意味的表现来造就两个画面之间具有连续性的关联效果。及至动画电影技术成熟,连续的画面成为活动的基本因素,使用漫画作为基本造型形式的动画便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弹性化的表演。 (二)仿真体系存在的理由 动画表演仿真体系的由来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由于照相术的发明在先,动画毫不费力地利用了这一技术成果,但是对于这一体系在动画中的存在,长期以来都不是没有疑问的。人们会问,如果需要仿真的体系,直接使用真人拍摄的影像就可以了,何必先拍摄然后再逐格描摹,不是多此一举吗?对于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⑧,这里仅简单说明如下:由于叙事的需要,特别是悲剧性叙事的需要,夸张的、弹性的表演,包括与之相应的漫画造型,均不容易造就相应的效果,因此制作者不得不寻求仿真表演,包括仿真造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