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业做大的数据有目共睹:银幕数量从2002年的1581块,攀升至2014年春季的20285块,增幅达12倍;全国影院总票房从2002年度8.6亿元,跃增至2014年度296.39亿元,其中国产片占比54.51%。然而,中国现有人口超过13.4亿,其中城镇人口7亿,平均统计每年进一次影院的国民不足半数。作为世界电影生产第三大国,2014年中国故事片年产量618部,但进入影院上映的仅有308部,且良莠不齐,叫座又叫好的佳片还不多。中国电影业从“做大”到“做强”,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电影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的前提是“故事为王”。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具体而言,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值得一议。 一、缺新闻故事 如果从时间维度划分电影题材,不外乎三种,即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未来(假想)题材,分别对应人类社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追根溯源,在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埃时期,就拍摄过搬演时事新闻的短片,如《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德莱菲斯案件》等,在银幕上扩展了观众的视野。从美国历史来看,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宣战之际,也上映过一部时事短片《扯下西班牙国旗》。制作人布莱克顿亲身爬上摄影棚里竖起的旗杆,一把扯下西班牙国旗,将美国星条旗高高挂起。布莱克顿回忆说:“这是我们的第一部戏剧片,它所产生的戏剧效果真是大得惊人,人们简直发狂了。” 上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崛起。这个著名流派的主将柴伐梯尼宣称:“艺术家的任务并不是激起人们对虚构情境的同情或憎恨,而是使他们回顾(也可以使他们同情或憎恨)他们自己和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他特别强调:“电影决不应该把眼睛看着过去。它应该无条件地面对当代的事物。它要面对今天,今天,今天。”①新现实主义代表作《罗马11时》(1952),正是将当年一桩真实事件移植到了银幕上。法国理论家巴赞曾对比意大利电影与法国电影的差异,指出“十之八九的法国影片都不以近十年的历史为背景;而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②巴赞认为,人类从古至今就有记录生活的需求和欲望。直至19世纪末电影问世,同样离不开这个动机,而且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优势,比任何艺术更接近生活。美国女导演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2012),就被《时代》杂志赞许为“这是一部用新闻方法拍摄出来的电影,对于时代是颇有益处的。”该片原本讲述拉登屡屡逃脱美方的追捕,可是当影片开拍后,传来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拉登的消息。毕格罗的反应是:“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历史。这个新闻改变了影片的基调,我们改写了一部分剧本,尤其是影片的结尾。”美国舆论认为,这部影片体现了导演毕格罗对这个时代的义务和责任,“最终会影响你,让你折服于影像和艺术的力量”。 回顾中国电影史,也不乏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纪实性影片,演绎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上世纪30年代,先后推出过两部表现抗日的战地故事片。一部是史东山、孙瑜、王次龙、蔡楚生联合编导的《共赴国难》(1932),他们四人在“1·28”淞沪抗战爆发时酝酿剧本,主人公是世居上海闸北的华翁一家,住宅遭日军炮火炸毁,老父带四子一女愤起御敌,奔向前线共赴国难。该片于2月27日开拍,4月中旬拍成,当年8月19日公映,紧密配合了国内高涨的抗日运动。另一部是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八百壮士》(1938),真实地再现了谢晋元将军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壮烈事迹,这也是唯一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故事片。1937年10月此役打响,仅过了半年时间,全片就告完成,于1938年7月上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新中国影坛,取材新闻事件的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发扬,摄制了多部类似报告文学的故事片。1958年9月,媒体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成功抢救严重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他的烧伤面积达89%,其中三度烧伤23%,超出国外医疗文献认为无可挽救的极限。这个题材先是拍成科教片《生命的凯歌》,后又改编为话剧《共产主义凯歌》。上海电影制片厂也不失时机投拍由柯灵编剧、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的故事片《春满人间》(1959),歌颂白衣天使群策群力救死扶伤,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在国庆十周年作为献礼片上映。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通讯《为了61个阶级兄弟》,报道山西平陆县61名筑路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全国各地医务部门联手救援,最后惊动党中央国务院,调动空军运输机连夜将特效药空投事发地,中毒民工终于全部获救的故事。北京电影制片厂在第一时间出动,当年就推出谢添、陈方千联合编导的故事片《为了61个阶级兄弟》,制片速度极快,上映后产生很大反响。 中国电视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降临,随着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国内外新闻事件都可让人目睹了。如果说,50至60年代电影编导主要通过纸媒选取重大新闻改编成故事片,以此满足人们“观看”的愿望;那么,当人们天天有机会接触电视新闻之后,故事片题材来源似乎少了一大半。其实不尽然,电视新闻的优势一靠传播速度,二靠现场画面;而电影故事片的优势体现在人物塑造,有充裕的叙事篇幅去挖掘新闻背后的人物命运及人的情感。例如陈凯歌与张艺谋合作的《大阅兵》(1986),以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大阅兵为背景,用独特视角表现当代军人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军魂,透视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的检阅方队,为了在天安门前正步走过短短几秒钟,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如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1999),根据我国航空史上第一次紧急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1998年9月10日夜晚,中国东方航空公司NU586航班从上海起飞后出现机械故障,机组人员临危不惧,在地面人员沉着指挥下折返虹桥机场,成功实施紧急迫降化险为夷。全片看点除了借助数字特效逼真再现飞机在空中的险情,表现惊心动魄的迫降过程之外,编导将镜头聚焦机组人员和形形色色的旅客,刻画他们在生死关头流露出的真实人性。这个惊险故事源于新闻,又超越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