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4)31-0020-06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在《决定》的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中,含有“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的内容,其中的第2项工作任务明确了:将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于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学位问题已经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悬而未决的学位问题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究竟以何名称命名,则需要从学位语境、逻辑和实践效应等角度进行探究。 一、诸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的推定语境 近年来,学术界与民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名称一直有不同提法,作为学位名称,取某一片面之意,显然是难以有说服力的,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特征进行把握,方能有高屋建瓴的絜矩呈现。笔者选取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提法,从特定语境的角度逐一推断,对其特征以及欠缺不妥之处进行论证,以期明晰。 (一)“副学士”的学士从属性凸显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目前国内提的最早也是最多的当属“副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Associate's Degree)是一种源自美国高等教育的初级学位,一般分为文科副学士(Associate of Arts,简称A.A.)及理科副学士(Associate of Science,简称A.S.)。副学士学位在美国其实质只是转学学位,学生一般需在社区学院或专科学院修读两年,通常并不需要通过论文考核这一关,只是证明学生已经完成学士学位前两年的学业,具有到学院(college)或者大学(university)继续攻读学位课程的资格。副学士只是一种从属于学士的资格学位,并不具有独立身份。我国若采取“副学士”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名称,第一印象即是辅助性的,而且与学术学位关系较为紧密,有违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指向。同时,若以“副学士”称之,则脱不了学科、学术的窠臼,易走上压缩本科的老路。 虽然,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以副学士学位称之,但大陆地区却不应贸然采用。为快速增加具有大专学历人口在地区受教育人口中的比例,2000年香港引进副学士学位,作为学位架构的第四级。2004年,台湾地区修改《专科学校法》,引入副学士学位制度,将其授予技职教育体系的二年制专科学校以及五年制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我国大陆地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已经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不存在为增加受教育人口比例而直接引用美国的副学士学位作为激励的问题。但是,正因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所以授予其毕业生学位是职业教育大国应有的要求。而给予其一个恰如其分且属原创的学位名称,是职业教育大国挖掘具有自己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的工作。如果仅照搬副学士学位的名称,不仅有懒政之嫌,更有文化上的自信缺失之憾。中国自古有对“名”的看重,所以一再有“正名”之说。学位名称所包含的意蕴,本是对修完相应学业学生达到一定水平的肯定,自然是一种荣誉。如果在荣誉中还有“副”加以修饰,那说明还有“转正”的可能,本是好意,但考虑到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学生,由于个人职业规划的倾向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大部分毕业生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定一个相对独立、且提纲挈领地涵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学位名称更为妥当。 (二)“技士”(“艺士”等)的语义窄化 2008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彭志敏提议,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像本科毕业生一样得到公正的待遇,获得与之相应的学位。另有委员则建议可以用“技士”作为这一学位称号。“技士”,凸显了职业教育崇尚一技之长,并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但再去深挖“技士”背后的内涵,似乎难以深入探讨。突出技术并无不可,但是总是少了一些人文气息在其中,因为学位的授予对象是学生,所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学位名称才能切入到问题的实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新的定位,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背后,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是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伦理道德的强调。“技士”在语义上窄化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所以不宜作为学位名称。 若用“艺士”作为学位名称,在清朝周亮工《书影》(卷一)中有云:“有荐艺士於显贵者,其人固平易,显贵虽礼之,然未尝问其所长”,倒是可以说明“艺士”指有才能、技艺的人。另外,章炳麟在《訄书·订孔》中言及“老庄之为一家,亦犹输墨皆为艺士,其攻守则正相反,二子亦不可并论也”,正是以“艺士”称公输班(鲁班)与墨子。众所周知,鲁班以木工见长,称为“艺士”是专指其作为木匠之师而言;而称墨子为“艺士”,也是因其善于设计制造军事器械,可能更胜公输班而言。然而“艺士”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人心的意思,即是从事文学、艺术相关工作的人。如我国学科划分中就有文艺学,而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九位文艺女神,其中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是艺术女神缪斯(Muses)等。由此可见,“艺士”在我国文献以及当下较为大众接受的语境中,一般指工匠或者文艺工作者。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则显得过于狭窄,不能从总体上统领。在对学位定名之时,应该从文化视角寻找一个能够纲举目张的上位概念,来统领类似技士、艺士等下位概念。学位名称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开放性,不应有刚出现不久又再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性存在。所以商定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其包容性应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 (三)“能士”(“术士”等)的歧义误读 有学者提议以“能士”学位命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恰恰是一种有能之士,但也不免让人调侃为“你是能士你来干”,或者认为给高等职业教育设置学位本身就是一种“逞能”的表现。当然这些纯属偏见。但偏见之中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地方,这又岂是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毕业生所能承受的反讽。再者,“能”字本义为“熊”,易让人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四肢发达”的人。联想到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熊孩子”,调皮捣蛋的意味尽在其中。尽管“能”字后来用作形容词,具有褒义倾向,但本身在大众口语中带有的歧义色彩也使其不适合作为学位名称。